漢高祖劉邦在鏟除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的過程中,分封劉姓子弟為王,去接替空出來的王位,那就是同姓王。同姓王國起初隻有九個,後來逐漸增加,傳到漢文帝劉恒的時候,已經增加到二十多個,其中領地最大的有齊、楚、吳、荊、燕、淮南等。這些王國所領有的土地,合起來占了西漢帝國土地的大半。皇帝直接統轄的地區,僅僅隻有十五個郡,並且這十五個郡當中往往還有列侯和公主的領地,真正屬於皇帝能管轄的土地,也就隻有十個郡左右。
良好的初衷往往不等於完美的結局。劉邦自認為可靠而又可信的子侄也有會變成豺狼虎豹的一天,分封同姓王這一作法終於導致了西漢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叛亂——七國之亂。
其實早在漢文帝三年和六年,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已經發動過叛亂,因為叛亂範圍較小,很快被鎮壓下去了。比這兩次叛亂更早一些,吳王劉濞也已經在準備叛亂了。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三十歲時被封為吳王,掌管東南地區三郡五十三城。他倚仗自己封國內自然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采銅鑄錢,煮海水為鹽,蓄積財富。他為了收買民心,宣布免除封國內的賦稅,並且招降納叛,拚命擴張勢力,準備謀反。
漢文帝立自己的兒子劉啟為太子。不久,吳王劉濞把他的兒子送到長安來,名義上是給太子伴讀,實際上是想以此向文帝表示他並沒有謀反的野心。太子劉啟和劉濞的兒子都喜歡賭博,兩個人都年輕氣盛,有時賭著賭著就會吵起來,甚至還動手打架。有一次,兩個人又打起來了。太子劉啟便順手抄起賭博用的木盤,扔了過去,一下子就把劉濞的兒子給打死了。劉啟便派人把他送回吳國去安葬。劉濞看到兒子的遺體,先是大哭一場,接著怒氣衝衝地說:“我和當今皇上是同一個爺爺的孫子。我的兒子既然死在長安,就應當在長安的皇陵裏安葬,為什麼要送回來?”他派人把兒子的遺體又送往長安,硬要在皇陵裏安葬,用這種要挾的手段向漢文帝示威,並且從此以後,他就假裝有病,不再到京城裏朝見皇帝,更積極地準備造反了。
麵對這樣的情形,一些擁護中央集權製度的大臣和官吏,都認為應當迅速謀求解決的辦法。有個叫做賈誼的大臣,給漢文帝上書,指出當時王國勢力過於強大,認為應當趕快分割諸侯的王國,削弱他們的力量,這樣他們就無力造反了。太子劉啟的管家晁錯,也跟賈誼有同樣的看法,建議漢文帝削減王國的領地,分散他們的力量。漢文帝明知他們的建議都很好,可是覺得時機還沒有成熟,不能太性急了。他隻是在齊王劉側死後,因為沒有兒子繼位,才把領地最大的齊國分成了六個小國,又把曾經發動過叛亂的淮南國分成了三個小國。
漢文帝死後,太子劉啟即位,就是漢景帝。漢景帝任命自己的管家晁錯為禦史大夫。晁錯又一次建議削奪王國的領地。他對漢景帝說:“吳王因為兒子被打死,假裝有病不來朝見天子,這種狂妄的行為,按照古代的禮法應當殺頭。現在他不改過自新,反而更加驕橫,應當趁早削奪他的領地。”漢景帝說:“削奪他的領地,他造起反來怎麼辦?”晁錯說:“削奪他的領地,他早一點反,危害小一些;不削他的地,他晚一點反,準備得更充分了,危害就更大。”漢景帝認為晁錯說得有道理,就開始實行削弱王國的措施。他先從楚國、趙國和膠西國下手,將這三國的幾個郡縣劃歸朝廷直接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