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第61章 山路有賊(3 / 3)

瞧著他們一行四個,個個穿得齊整衣衫,還牽著一隻馬騾,馬騾背上一左一右大籮筐有一人高,一看就是肥客。

可惜他們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柳家兩兄弟的實力。

王豐坐在堂下,一臉眉飛色舞學得興起,“柳二哥一腳就將為首那人踹翻了。那人還掙紮著要用刀傷柳二哥的腿,卻不想柳二哥一扭一撇,頓時便將他手腕給斷了。剩下的那幾人瞧著陣勢不對,轉身就跑了。”

王海順著他話音也是難掩激動地點頭。

三葉子自然聽著好奇,三個人蹲在炭盆前嘀嘀咕咕。

慶脆脆聽說沒人受傷,還保住了貨,長籲一口氣。

馬上就是大年節的,若是見血傷人命,心裏都不大痛快。

不由感歎:“柳家兩兄弟真是能幹,這也算是因工有災,年前結算的時候多給些紅錢壓壓這禍運。”

想起今日若不是兩個王主動請告,對方人數上不占優勢,未必肯善罷甘休。

“你們兩個也有功,也要賞。”

兩個王頓時更開懷了。

慶脆脆知道此事後便叮囑王二麻子,“過年,村裏人手裏都是有閑錢的,這時候去鎮上保不準什麼時候被盯上,你去裏正那處走一趟,提醒村裏麵人警惕些。”

從這日之後,村裏人再去鎮上便結伴而行。

不過,去的人沒事,回來的人卻沒有防備。

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慶母做了一大鍋白米甜糕,分了一籃子給大閨女家送來。

這米是大閨女送的,出門的時候,難得沒聽見當家男人叫嘴。不過就是叫了,慶母也懶得搭理。

白米糕是用碾子研磨成漿,濾去米渣,雪白的漿水上鍋小火不斷熬煮,期間需要不停歇地用大棍子打攪,防止受熱不均勻,哪一處生了糊味。

最後全部放在格子屜上,放涼就能吃。

慶脆脆喜歡甜嘴的,米糕本身甜,但是她更喜歡熱乎乎地沾著糖霜吃,一邊聽她娘講事情。

“咱們村有幾個體麵人是在鎮上做事的,那蟊賊的消息光自己村裏知道。誰曾想趙家大郎是單支從鎮上回來的,大後天的,黑洞洞的,不正是讓人家逮著宰的。”

慶脆脆道:“趙家人沒說給捎個話啥的?”

慶母搖搖頭,“趙家現在早就不是以前的光景了,趙老族公中風以後偏癱了,再鎮不住底下的小心思。尤其是那遠房族親,鬧騰得分家。人人都想著往自家撈好東西,生怕吃虧了,誰還記掛鎮上的人。”

一個院子鬥起來一團糟汙,村裏的趙家人就是知道都未必願意特意傳話。

畢竟大房過的好日子,天天鎮在眾人頭上,除了大房和老族公,估計誰都想看大方倒黴呢。

慶脆脆也明白裏外曲折,聽說趙大郎不僅丟了一月的工錢,連帶著買回家的過年節禮都讓搶了不說,身上還挨了不少打。

本以為這件事就到此處了。

卻不想沒過兩天,趙家老族公竟然過身了。

聽說是趙大郎的事情趙家人不敢說給趙老族公聽,怕老人家有個三長兩短。

卻不想趙大郎身上的傷一好,自己奔到趙老族公跟前一通說嘴,全是怨怪家族人故意不給他傳話防備,這才有了一難。

趙老族公平生最驕傲的事情就是趙家族人同氣連枝,宗親之間凝聚心力、團結一致,卻不想竟然出了這種內部傾軋的事情。

一口氣沒上來,竟又是死不瞑目。

她聽過之後隻歎一聲。

趙家人原本是村裏最頂霸的姓氏,可惜上不為上,尊不好教下,真可謂是自作自受。

年前生了這棕子事,趙家這個年怕是不好過呀。

有人歡喜有人憂。

村西邊趙家舉白幡掛白布,人人裹素。

村東邊卻是一陣鞭炮熱鬧。

趕在年前,秦家的新院子終於晾幹搭好,選了良辰吉時搬鍋灶挪動新居。

其實這消息早在村裏有了音,也不是專門瞅著趙家有喪事才起的。

可誰讓有一句話叫死者為大呢。

因為秦家搬新家的紅事,不少人指指點點說秦家是故意的,非要在趙家老族公沒發喪前辦紅事,是為了報當年被搶了十五畝地的仇。

秦老婆子聽了懶得分辯,隻對村裏人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們搬家是老天爺的吉時辰,誰要是覺得哪裏不對,去縣裏遞紅狀子去。”

這幾天又是洋洋灑灑的雪花,雖然不至於壓塌房屋,但是秦家人都惦記趕快去了新家,安窩過個順心的年。

秦家新院子和王家離得不遠,挨著一片小矮山坡,沒有王家磚瓦房氣派,但是泥瓦房子也是村裏上好的人家,更何況占地也大。

秦家三兒,新院子裏外成三座院子,最大的是老大家的,秦老婆子和秦家四閨女跟著住一院子,另外兩個院雖小些,卻也不擁擠,該有的四向房子都有。

新房子壘砌的時候就有人看過,看秦家搬家笑著問:“秦婆子,你家不是也要分家哇?要不怎麼三院子這般分明?”

秦婆子道:“不分家但是分戶頭。一院子還是分明些好,各家過各家的好日子,我老了,想享幾年清福了,每天起早貪黑把持住家,心都快乏死了。”

有些人家不理解秦婆子的做法,唯獨慶脆脆聽了生出欽佩。

有句話說共患難,不同福。

秦家以前日子難,一家人的日子說朝不保夕差不多,常年靠海吃飯的人那是用命在拚了。光看秦家大郎腰背骨頭風濕的樣子,就知道以前日子不好過。

能上自己家做生意,秦家大郎和弟弟從三十裏外的碼頭上收海貨,用不著出海冒命,以後好日子也不遠。

這時候新房子壘好,秦婆子打定主意各有各的活法,把錢權分出一半給各房媳婦,不吃大鍋飯,人人都有好好過日子的奔頭。

這才是長者智慧。

起家難,在於長親有沒有眼界。就看中這一點,慶脆脆便屬意和秦家合作,讓他們料理王家的第二間收魚鋪子。

不過都是年後的事情了。

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燒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發糕;年三十熬一熬。

一轉眼就是大年初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