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地球一共有7000多種語言,其中有1400多種語言,是還沒被承認的獨立語言,或正瀕臨滅絕的。
這隻是一個星球內的語種,那麼外星人的語言呢?
它們的語言一定是我們已知的語言,或語係的一種嗎?
在以前,這是一個薛定諤問題,
而今天,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答案:我們不一樣!
而麵對不同語言的時候,那我們就需要進行翻譯了。
那麼,世界上,誰第一個將英語翻譯中文的呢?
他又是怎麼互通翻譯兩種語言的呢?
首先,公認的猜測,第一個把英語翻譯成中文的,最大可能性是阿拉伯商人。
這些商人頻繁來往亞洲和歐洲之間,隨著日漸頻繁的溝通交流,逐漸將兩種語言所掌握了。
而他們掌握不同語言,第一步,猜測是從最簡單的單詞開始。
逐漸進階到句子,掌握語言的語音,語法,最後擴展到整個語言表達。
而詞彙,人們猜測最開始的詞彙,是利用一個大家都認識的物體開始的。
比如說,蘋果。
中文是ping guo,而英文是apple,那麼ping guo=apple。
就這樣,語言不同的人,通過一個共同認知的物體,確定雙方語言對應的單詞。
然後加上肢體,語氣等,最後,讓不同的語言所表達的內容達到一致。
這就是翻譯。
但是,周科長已經把啟蒙卡片展示了個遍,那“精靈”一個詞都沒吐出來。
那麼隻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外星人沒見過這些玩意,不認識。
畢竟星球內的環境不同,導致星球內的生態環境不同,從而有了認知以外的物種,這不是很正常的嗎?
至於科技品。
不同起點的科技,導致不同的發展,這也是很正常的。
畢竟,不可能要求所有文明都和地球一樣,永遠和燒水過不去吧……
因此,不認識對方星球內的物品或科技產物,這不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嗎?
第二個可能:外星人故意加深溝通難度。
為什麼故意加深溝通難度?
天知道……
為什麼說故意?
很簡單的理由:一個能進行深宇探索或開擴的文明,會不知道文明之間有可能語言?
既然知道有可能不一致,難道它們就沒想好過如何快速了解對方的語言,然後進行溝通?
難道真的是,文明與文明見麵,先來一發再說?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大不了同歸於盡?
這樣的文明,能存活到給郭逸他們發現,那也是夠強悍的了……
所以,能進行深宇航行的文明,必定有一種技術,能短時間內翻譯成對方語言,與其溝通!
隻有這樣,它們的文明在開擴的時候,才不會惹到更高級的文明,導致自己的文明消亡。
那麼,宇宙中共同認知的是什麼?
星球,黑洞,恒星,流星等等,各種星!
至於,周科長為什麼隻拿地球內的生態類與科技類啟蒙卡片,來與那“精靈”嚐試進行第一次翻譯。
原因一:郭逸想知道那“精靈”的文明,有多少是與地球重疊的,從而大致推斷對方的文明是屬於什麼類型的。
可惜,現在的情況,證明了對方的文明,與地球並沒有重疊的地方。
當然,也可能是對方故意的。
原因二:就是想看“精靈”的配合度高不高。
對方都故意加深溝通難度了,這配合度可想而知了。
而對於配合度不高的,非己方人員,那就不能怪己方耍手段了!
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非我地球文明,其心一定必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