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第一條出路是:返回原籍。
他們這群人之所以逃荒除了家鄉入春以來一直大旱的緣故之外,最主要是匪患。
那些個土匪簡直就不是人,燒殺掠奪無惡不作。
這次聽官兵說那些土匪已經被朝廷派去的官兵清繳,他們回去後可以安心居住,絕大多數人心動了。
比起流離失所,當然是有田有宅的日子才讓人更安心。哪怕是家園被毀,田地荒蕪但肯定比四處漂流、居無定所強。
“爹,咱們回鄉吧?”看到村民們一個個欣喜地選擇回鄉,老大孫福文也有所意動。
孫萬貴想了想卻搖了搖頭,“不行,回鄉太遠了,你娘和你小妹的身子骨恐怕走不了那麼遠的路。”
他這話並非杞人憂天,就孫福喜和張雲娘現在的狀況別說是回鄉,就是哪也不去幹養著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養好。想到這一點孫福文帶著歉意說道:“爹說的對,是兒子想得不周全,那咱們去恒山郡開荒。”
沒錯,朝廷給出的第二條出路就是去恒山郡,也就是大安朝最北邊之地開荒。還許諾將來開出來的荒地全部歸個人,並且在五年內不收取任何賦稅。
聽起來是不錯,可萬一開出來的地種不出糧食怎麼辦?可為了孫福喜和張雲娘,孫萬貴在同幾個兒子商量過後還是選擇開荒。
接下來,他們領了一家人在這裏最後一頓救濟糧的同時,官兵在孫萬貴從懷中掏出的一家人戶籍上做出更改,添加了遷往恒山郡一項,還在路引上也增加了這一項。這樣一來,他們家想要反悔還得再花費一筆銀子。
從這也不難看出,無需官兵催促和押送,他們這些人就會乖乖地返鄉返鄉,開荒的開荒。
收好戶籍和路引,孫萬貴領著三個兒子急匆匆回到窩棚,同張雲娘和孫福喜簡單交代過後便想要趕在別人之前出發。
這次去恒山郡開荒的人雖然比選擇返鄉的人少一些,但也有很多。幾個村加在一起初步估算得有個五六百人,肯定是到的越早越有利。
他們家的窩棚比較靠後,有一些離前麵近的,又得到消息早的在他們回來的路上就已經出發。
孫萬貴原本以為大家都不會有疑議,可自打穿越過來很少發言的孫福喜卻猶豫著開了口。
“爹,娘,咱們能不能晚幾天再走?”她小聲請求。
“怎麼了福喜?哪裏不舒服嗎?用不用請郎中?”聽她忽然開口讓晚幾天再走,嚇得張雲娘連忙抬手去摸她的頭。
孫福喜搖了搖頭,“娘,我沒事兒。”隨後抬頭看向同樣一臉關切的孫萬貴,“爹,我就是覺得早走固然有利,可是未見得走得早的人就能早到。”又問,“這一路怎麼著也得有好幾百裏的路吧?”
“豈止是幾百,”向來有些跳脫的老二孫福武插嘴回答,“我剛剛朝官兵打聽了下,說是雖然比咱們返鄉路途近一些,但是也得有近一千裏的路,就是快走也得兩三個月才能到。”
“那就是了。”孫福喜點了點頭,“既然要走兩三個月,那麼早走這一天半天也沒什麼意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