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彥這倒黴鬼在被抓住之後,立即跪地求饒,隻可惜,他身邊連一兵一卒都沒有,這等無用又無眼力之人,趙廣豈會留他。
一個敵將的首級,正好可以震懾他們猶在抵抗的頑固份子,這或許是吾彥能做的最後一點貢獻。
等到元月上旬的時候,漢軍兵鋒所到之處,守敵已是望風而降,除個別不開眼的土豪之外,江東一帶識趣的家族紛紛歸附。
漢國施政的國策很是透明,這些士族中有不少人長期來往於漢晉之間,他們都很清楚,相比盤剝日烈的吳、晉兩國,漢國的政策相對寬容,重視商貿,絲綢等織物的交易也更加的容易,這是他們家族發展難得的機會。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孫家的旁支,也就是孫堅兄弟孫靜那一支,竟然也主動的托人到趙廣跟前,表示自己願意聽從大漢朝堂的號令,隻求能夠讓孫家延續下去。
孫靜一支,與孫皓、孫瑾之間的關係,已經遠的不能再遠,按血緣來說,也是出了五服,趙廣也不打算趕盡殺絕,把孫靜這一支留下來,也正好可以堵一堵對孫吳有懷念人的嘴。
大業五年(公元284年),元月十九日。
晉國大都督王戎在徐胤投漢之後,帶領最後的三千晉兵進入巢湖,本想著從水路遁回江東的他,沒有想到這一次進湖就是永久。
其後不久,王戎接連得知王敦敗亡、建業失陷,司馬家的諸人或死或俘之後,絕望之中於巢湖中投水而死,餘眾在收斂好王戎的遺體後,向占領了合肥的杜預投降。
至此,晉國殘餘勢力中有名望的人俱亡,東晉這個隻存在了短短一年的朝代,與曹曇的魏國一樣,旋起又旋變。
元月二十六日,趙廣在巡視了吳郡、秣陵郡、豫章郡等諸郡之後,回到建業,並召集南征諸將、官員論功行賞,商議戰後治理事宜。
此次會上,漢國就江東的治理提出了一攬子的決議。
其中第一條,就是改建業之名為金陵,建業的意思就是建功立業,在當下漢國統一的大局下,偏安江東一隅的地方,還用一個霸氣的名字顯然不合適,相比之下,金陵則更有淵源,這裏之前的名字是秣陵,把秣字改為金字,更加有貴氣。
第二條,就是在江東仿效漢中推行科舉和分田製度,其中防止大族兼並和分拆宗族是重中之重,在巡視了江東之後,趙廣對吳國接二連三的平叛境內大族、宗族、山越勢力的原因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其根本就是大族兼並。
江南不比北方,土地、人口、資源有限,而族群一旦過大,就會因爭奪份額而爆發戰爭,這種起源於宗族而貫穿於整個孫吳的叛亂,必須要得到根治,否則的話,江東很難獲得長久的安定和發展。
第三是南征有功將士的獎勵,張瑛、沈瑩、祖逖、劉琨,還有陸氏兄弟皆在受賞行列之中,而在參軍司最後的認定中,功勞最大的不是這些帶兵在一線作戰的將領,而是隱於幕後的真正大佬級人物,比如杜預和羅憲。
杜預領偏師在合肥作戰,正在他吸引了王戎的注意力,誘使他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才使得壽春之戰的過程會這麼輕鬆。
一切安排停當,趙廣也決定班師回長安,地方官員的任用和內政的治理,自有輔政的大臣來負責,不用趙廣多去過問。
臨別之時,趙廣與送到江畔的杜預告別。
“元凱,江東諸事就交給你了,當務之急,是安撫好百姓,勿再滋生新的動蕩,山越和番越,當招撫與征剿並舉,至於宗族和流民,則多誘之以利,促其下山入籍繳納賦稅。”
“另外,陸晏、陸機、沈瑩他們幾個,這一次朕都帶回長安,讓他們好好的學習一番,等江東平定之後,再派遣回來。”
杜預臉上露出隱隱的興奮,應聲道:“陛下放心,江東有我杜元凱在,治政和軍事不管是哪個,都不會有問題,不過,參軍司的人才,陛下你可要給我留幾個?”
杜預信心滿滿的樣子,讓趙廣很是高興,關中杜家的根基在長安,杜預也不可能為了虛無的目的,把整個家族帶到死路上去。
大業五年,二月上。
從交州傳來消息,前吳國任命的交趾太守陶丹、陶侃父子易幟歸漢,至此,在漫長又艱難的二十年征戰之後,天下九州的大好河山屬於悉數歸屬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