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穿書(1 / 2)

晉王府張燈結彩,紅綢高掛,一派喜氣。

而青蘭苑的新房內,陶夭夭正低頭盯著手裏的一小壺酒發愣。

據剛才偷偷送酒給她的人說,這酒號稱七日醉,是在赤日炎炎的六月,將酒放在甕中,經過數天暴曬以後做成的。

喝一口可以酒醉三日,喝上這一小壺需七日方能醒來。

陶夭夭心裏有些納悶,饒是她活在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也從未聽說過什麼酒喝一口便能醉上三日的。

但一想到穿書這種事情都可以發生在她的身上,那喝一口酒便能睡上三日,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罷。

如此一想,陶夭夭當下便做好了決定:待晉王進來以後,一定要想辦法讓他喝上一口這酒,隻要讓他睡上三日,與他圓房生子的事情便不可能發生了。

三天前,陶夭夭在海邊遊泳時,小腿肚猛地劇烈抽筋。她在水裏拚命撲通,大聲呼救,卻愣是沒有一個人前來搭救。當她雙眼模糊地看到一個人影朝她奔來時,她已筋疲力盡、支撐不住,隻覺眼前一黑,便昏了過去。待她再次醒來時,已來到了這個書中世界。

書是不久前陶夭夭才追完的一本古言小說,和她同名的原身是晉王的原配,可小說並沒有講晉王府中的事情,而是從晉王登基當上皇帝以後開始的。

晉王當皇帝以前的事情隻在劇情有需要的時候少許提到過,可是現在陶夭夭卻穿到了最初原身嫁給晉王、晉王還不是皇帝的時候。

在書中,原身並不得晉王寵愛,因為她是以乞討為生的爺爺陶老三撿來的棄兒。

因原身從小體弱多病,陶老三不想她夭折便給她取名夭夭,夭折的夭。古時有名字取得越賤便越容易養活的意思。

而陶夭夭雖與其同名,卻來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字雖相同,含義卻差了十萬八千裏。

陶夭夭來到這個世界四下打聽方知曉為何堂堂一個晉王,當今的三皇子,卻要娶一個乞丐為妻。

一個月以前,晉王竟無故吃不下東西,身形日漸消瘦,而曾經的那個預言讓當今皇上打心尖兒顫了顫。

傳言,晉王的母親雲皇後有一日去護國寺敬香,遇到經常在寺外賣魚的張姓男子,因其長年賣魚,所以人稱張賣魚。

張賣魚雖以賣魚為生,卻頗能預測禍福。

這日見雲皇後雖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卻額頭紋破,晦暗無光,恐有劫難,念其為一國主母,便向她透入天機,道雲皇後日後會有三子,隻是這三子皆有三劫。

三子每逢五歲,十歲,二十歲時會遭遇大災而不能度過,若安然度過這三劫,便可長命百歲。

雲皇後不以為然,直斥張賣魚胡說八道,命人攆走後揚長而去。

然,雲皇後生下的第一個兒子果真如張賣魚所言,五歲那日意外溺水而亡,第二個兒子安然度過了五歲,卻在十歲生辰這天,突感風寒,高熱驚厥而逝。

皇上最心愛的皇後,所生兩子均應了張賣魚的預言。一時之間,上京城裏謠言四起,道那張賣魚乃是南極仙翁轉世,要想救下雲皇後第三子,唯有尋到這張賣魚,向其討要這破解之法,方可救這第三子一命。

然而,自從那日與雲皇後相見以後,張賣魚便消失不見,護國寺外再無張賣魚吆喝賣魚的身影。皇上這數年,差人尋遍大江南北,始終未曾尋見張賣魚的絲毫蹤跡。

雲皇後因連失兩子,悲痛成疾,近一年前終因病離世。

現下,不到半年,晉王便將年滿二十,可如今卻無故難以下咽,身形亦日漸消瘦,這令皇上驚恐萬分。

無法,皇上請欽天監算法,算出的答案是尋一九月九日子時在河畔附近出生的女子,令其與晉王完婚,這樣或許可以躲過這一劫。

為此,皇上昭告天下,卻無一人前來揭榜,戶部查遍整個大厲朝的戶籍,也未見有九月九日子時於河畔出生的人。

正當皇上焦急萬分之時,有一人突然來報,說是曾在大厲元年九月九日子時在城東的某一座橋上聽到橋下有嬰兒呱呱墜地之聲,嬰兒落地後不久,便見一女子踉蹌離去。隻是,具體是哪一座橋,實在是記不得了。

想來這嬰兒若還活在這世上,便應該是皇上想要尋找的人。

皇上一聽,當下便命禁軍翻城找尋,不出三日,果真尋得三個在大厲元年九月九日子時生下的人。

禁軍統領急急領著這三人前來麵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