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同王奎兄妹兩個,正著合計著蓋房子的事情。
王甜手裏有七八千塊錢,王奎這些年也有一些積蓄,蓋五間磚瓦房是沒有問題的。
九十年代,在農村蓋房子,還是比較容易的。
家裏有閑錢的,買些磚頭水泥砌牆,蓋幾間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家裏沒有閑錢的,就和泥自己做土磚胚,做個簡陋的石頭土磚房子。
做屋頂用的材料,幾乎是一分錢不用花。
人民群眾的智慧真是無限的,做房子的材料,也是就地取材。
蓮花縣的村子, 地處山嶺地道,土薄地貧,最適合種植地瓜、高粱這類容易存活,又高產的莊稼。
高粱打出來的高粱米,也就是《紅高粱》電影中的同種農作物。
這種莊稼,雖然高產,打出來的糧食,卻是實實在在的粗糧,吃到嘴裏沒滋沒味,味同嚼蠟。
好在大智慧的村民,把高粱、地瓜等農作物混合起來,打成糊糊狀,在農婦的手裏,在鏊子上這麼一轉,灶台底下小火一點,就烙成了煎餅。
而高粱秸稈,也是物盡其用,成了村民蓋房子用的材料。
挑選一些好使的高粱秸稈,要那種又筆直又粗壯的,中間用尼龍繩這麼一捆,就成了做屋頂的主要材料了。
用高粱秸稈壓成的屋頂,又幹淨又亮堂,冬天保暖,夏天透氣涼爽,住起來舒爽的很。
這高粱秸稈,雖然是家家戶戶都有,但是論起好壞,還是岩頭嶺產出來的高粱秸稈要粗壯。
岩頭嶺距離大林村也就是四五裏地的路程,王奎同王甜這麼一合計,好不容易蓋一回新房子,這材料自然要準備上等好用的, 決定到岩頭嶺買一些過來。
王建國的兒媳婦黃大芬,娘家就是岩頭嶺的,王奎當即就跑到了黃大芬家裏,把這事同她這麼一說。
這還不容易!
豪爽的黃大芬這麼一聽,當即就拍著胸脯打了包票。
什麼買不買的,王奎兄妹倆跟王建國一家處的,比親姊妹還好!
別的事情她幫不上忙,這點小事,她還真能幫上。
娘家兄弟家多的是這種高粱秸稈,趁著今兒個天好,就開著拖拉機到岩頭嶺走一趟,要一些高粱秸稈回來,回來再挑選挑選、晾曬晾曬,這事不就成了!
王奎自然又是一番千恩萬謝,回家跟王甜和老婆這麼一說,大家夥自然樂意的很。
盡管黃大芬拍著胸脯說,這事容易的很,可王甜尋思著,求人辦事,又是黃大芬的娘家,怎麼著,臉麵上的事情也得過去了。
所以,王甜找出一個酒桶來,讓王奎倒了慢慢十斤散裝糧食酒,等下午到岩頭嶺的時候,給黃大芬的娘家兄弟帶過去。
吃過午飯,王甜開著拖拉機,王奎為了學駕駛技術,幹脆坐到了王奎的身邊,大大咧咧的黃大芬,在車鬥裏的一大嚼著黃瓜。
“要說啊,你們兩個也太見外了,就要個高粱秸稈,你們還得給大哥送酒!”
黃大芬嗅著濃濃的酒香味道,臉笑的跟個大菊花似的。
嘴上盡管嫌棄,心裏卻是美的很。
莊戶人家,出力的活多,在地裏勞作一天,也就指靠著喝點白酒解解乏。
上次王甜贈送給王建國的散酒,黃大芬偷偷打了一小瓶帶回了娘家,大哥跟老爹都齊聲說好。
這不,這次王甜從縣城帶回了散酒之後,黃大芬早就想著買點回去給娘家人喝了。
這會王甜王奎兄妹兩個,可是幫了她大忙!
非但解決了娘家父兄的酒癮,還替她省去了走路的勁。
從大林村到岩頭嶺,有四五裏的路程,家裏男人不願意跑這趟腿,指望著她這不會騎自行車的婦女,推一個小推車,最少也得走上個半天山路。
這事,想想都愁的慌!
“隻要咱們大哥跟大叔喜歡喝,這酒,咱就能供應上!”
握著方向盤的王甜,笑嘻嘻回了黃大芬一句。
“大哥,這是手刹,這是離合,這是油門!”
“用搖把啟動好車子之後,踩離合,掛擋,加油門!就是這麼簡單!”
王甜一邊開著車子,一邊耐心同王奎說著操作拖拉機的要領。
看起來,倒是簡單的很。
到了平坦地,王甜幹脆下車,讓王奎開那麼一段。
男人對這些鐵家夥,向來都是感興趣,經王甜這麼一指點,初次上手的王奎,已經開的穩穩當當。
不過,為了穩妥起見,上坡及凹凸不平的山路,王奎還是有些心虛,加上坐在車鬥裏的黃大芬,更是個怕事的,嗷嗷的不停叫喚,本來想著直接把拖拉機開到岩頭嶺的王奎,隻得戀戀不舍的把位置讓給了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