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隊是早上八點左右進的省會武城。
此時的武城還沒有後世那麼龐大,可見的高樓大多是那種具有一定年限的小洋樓以及大量的老舊平房。
“娃子,我得把你放這了。你從這往前直走,穿過左手邊的巷子就是協和了。”
二姐夫向光宗交代一聲,迎麵駛來一輛後世已經看不見的那種中間帶著黑網膈膜的兩廂融合公交。
或許是武城還沒有發展原因,路邊的平房充滿了時代特色,沿街的牆體上還存有大量的白色標語。
“小同誌,要車嗎?”
一輛搭著簡易棚子的人力三輪從劉浩身旁經過,劉浩搖搖頭:“不了,前麵就到。”
此時的協和醫院遠沒有後世氣派,但也頗具一番規模。
“該死,我好像沒小妹她的住院號?”
劉浩眨了眨眼睛,正不知道怎麼辦時,肩膀讓人拍了一下:“劉浩,你可算來了。
快,你父母這會都著急的不知所措。”
披肩長發、抹花長裙……
劉浩眼睛被晃了一下,感覺自己又tm的心動了。
沒有後世的妝容,現時代的小姐姐簡直猶如出水芙蓉。
“娃子,你可算是來了。”
腸胃科門口,現今的老娘一把拉住劉浩的手:“你小妹已經好幾天沒有進食,醫生說是胃上長了個瘤子,得立馬手術。”
#提起胃癌手術的曆史,人們一定不會忘記兩位外科醫生的名字。
一位是奧地利醫生Billroth,他於1881年1月29日在WYN為一位患有胃癌合並幽門梗阻的43歲婦女在沒有靜脈輸液的情況下,僅用90分鍾就切除了腫瘤,做了胃十二指腸吻合手術。病人術後恢複順利,正常飲食,同年5月24日患者死於胃癌複發。雖然僅生存了4個月,但這位奧地利醫生開創了用手術治療胃癌且獲得成功的先河。
為了紀念他,人們把他創建的胃十二指腸直接吻合法稱為Billroth|式吻合。
後來又改進的閉鎖十二指腸、胃腸吻合稱為BillrothⅡ式吻合。
另一位醫生是瑞士的Schlater,他於1897年施行的首例全胃切除手術獲得成功,在胃大部切除術的基礎上,開創了用全胃切除治療胃癌的先例。
值得提出的還有幾位為胃癌治療有較大貢獻的病理學家。
一位是德國的Borrmann,他在1923年提出胃癌大體分型,按其惡性程度分為4型,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外科醫生製定手術方案、判定預後的一個重要依據。
我國學者張蔭昌於1964年提出的胃癌浸潤生長方式分型,即團塊狀生長、巢狀生長、彌漫性生長……
與1977年美籍華人Ming提出的兩種生長方式基本上確立了在胃癌諸多影響預後的病理因素中,浸潤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還有我國學者陳峻青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胃癌生物學行為的臨床應用,將上述病理學研究的結果應用於臨床,完善和改變了傳統治療觀念,構建了胃癌現代治療理論與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