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分子於1850年在普魯士被發現。
而現代液晶顯示技術的研究起源於美國,但後現代全球顯示產業的核心完全集中在韓國、RB、我國及我國灣灣所組成的三國四地。
1966年,RCA為美國空軍的戰鬥機研製了一種1200個單元的電致發光矩陣尋址平板顯示器。
後經過5年的研究,RCA實驗室在液晶顯示領域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但是麵對仍然存在的材料穩定性低,對比度低,掃描線數量限製等問題,RCA失去了耐性。
與此同時,因為RCA以是當前電視界的霸主,並已經研製出13英寸的彩色顯像管電視,從擴大市場和企業盈利的角度來看,液晶顯示技術的被放棄更符合RCA公司的利益。
1968年,屬於RB二戰後的黃金時代,各地經濟正在飛速複蘇。
當時在美國IBM實驗室工作的RB物理學家江崎玲於奈,他在看到RCA公布的液晶技術研究成果時,就介紹給了RB的大學和大企業,很快就引發了關注。
90年代,液晶顯示技術飛速發展的那段時間,RB在液晶製造的每一環節都擁有至少一家企業。
如:RB旭硝子和電氣硝子為液晶平板提供玻璃基板。
尼康和佳能提供掃描式和步進式曝光機。
NEC-安內華製造幹法刻蝕設備。
RB電工製造彩色濾光片和偏光片。
dRB印刷和RB凸版印刷株式會社提供先進的平板印刷設備。
RB真空技術株式會社提供ITO導電膜。
佳能提供鏡像投影係統……
到1998年,全球液晶顯示市場,夏普以2280億日元的營業額位居第一。
NEC、東芝分列第二和第三位,這也是RB液晶產業的巔峰時期。
而我國液晶顯示的研究工作開始於70年代末期,但一直到1984年仍然沒有量產的能力。
同年,特區中航天馬公司建成第一條4寸規格的TN-LCD生產線。
770廠建成第一條7寸規格,設備較先進的LCD規模生產線。
隨後特區先科、特區晶華,香江康力等紛紛投資建設產線,推動了我國液晶產業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第一個黃金期。
科普中斷,讓劉浩再一次記住當前國產技術的匱乏。
劉氏電子廠若跟隨任天堂布局掌上遊戲機,那就不得不朝日係企業訂購液晶麵板。
而韓國此時的液晶技術並不充足,三星得等到1984年才會成立專門的液晶技術小組,並通過研究發現液晶的技術結構和半導體存儲相近,是企業後續發展的有力方向。
劉浩搓了搓麵龐,RCA公司放棄液晶技術主攻彩色顯像,也不知道他能不能過去摻和一手?
若能通過RAC公司搞到液晶技術及生產線,那他就得大大的降低掌上遊戲機的成本。
通過布局液晶生產線,後續的筆記本電腦,他是不是也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個屏幕供應商?
想法很好,可國內目前的工藝技術好像無法達標。人RB那邊都需要公社聯合,他這邊的工業設備怕是連生產精度都搞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