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還是這個京城,皇宮也還是這個皇宮。
宮人們有條不紊地打掃著後宮,老皇上的寢宮再一次迎來了火起,新皇帶著幾個心腹死在火中。
封煜下令厚葬。
經曆了這麼多的事情,太後太後已經撐不下去,一口氣也咽了下去。
她死後,張宛音在她藥膳中放了藥末的事情,查了出來,那些藥末來自南唐,可以提高口感,讓人更喜歡吃用,但慢慢地會引人生出依賴性,身體虛弱,太後原本就年紀大,又能撐得了幾時。
太皇太後,一輩子為了自己的大兒子算計小兒子,覺得大兒子才是天命之主,她不管先皇的旨意,和大兒子一起圖謀,最後甚至差點害了小兒子的性命,即便如此,太皇太後還哭哭啼啼地要留下齊王。
如果當時齊王留在京城,必死無疑。
齊王出去,太皇太後又和大兒子一起圖謀齊王世子,要把齊王世子留在京中為質,齊王想盡法子拖延,最後拖延不下去,隻能讓兒子進京,那個時候還不成熟,齊王還沒有辦法和京城抗衡。
京城這邊加快和南唐的和談,派了怡王出使,送給南唐最大的誠意,如果不是一路上暗中被牽了手腳,怡王帶著南唐使者回京還要更快,齊王私底下也聯絡縱橫,輔助兒子,早在封煜成年之後,齊地的政事其實暗中早就移交給了他。
封煜進京,齊王暫時替兒子管著事情,齊王的性子其實沒那麼重權柄,特別是被太皇太後和親大哥傷了心之後。
進京之後,齊王也不管事情,隻當一個閑散的太上皇,自此天下人才知道齊王自齊王妃後,身邊再無其他女子,唯一的兒子就是齊王世子,外麵隱隱的傳言其實都是假的,那位頂著齊王側妃的女子,也不是真的側妃,不過是齊王的一個手下,幫著管理齊王府的事務罷了。
封煜登上大寶,定位天下。
齊軍是聯盟軍,以齊王為首,中山王為輔,這兩位就是最大的藩王,齊王因為是先皇定下的太子,手裏有不少人力,都跟著他去了齊地,也因此齊國的實力直逼皇城,讓皇上忌諱不已。
這一次聯盟軍勢如破竹地打到京城,但也損失了不少人馬,一些隊伍被打散,休整後進了齊王和中山王的直係隊伍中,等到了京城,各路藩王收攏自己的直屬人馬,才發現已經沒剩下多少了。
死的死,走的走,散的散,還有另投他主的。
封煜因此廢了藩王分封製度,重新歸屬皇權,各路藩王封賞爵位,蔭之子女,一片花團錦簇,就算偶有幾個不服的,現在也無可奈何,早在他們的隊伍離開封地之後,齊王的人馬已經在後麵收斂了各地。
他們就算再不服也沒什麼大用,況且封煜對他們也極好,金銀珠寶,翡翠瑪瑙,子女前程,無一不準備著。
也有幾個不服,跳出來,最後還是在兒女的壓製中,不得不咽下這口氣。
朝臣們各自到位,一些老臣們一個個也過來臣服,眼前的皇上才是皇家正統,之前的不過是一個偽皇,而且還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偽皇,一天到晚在宮裏煉丹服藥,還用女色喂藥,對南唐軟弱無能,哪裏能像現在的皇上,直接派人擊退了南唐派來的兵馬。
逼得南唐退後百裏,一舉就壓下了南唐的囂張氣焰。
以前大晉的臣子有多憋屈,現在就有多暢快……
封煜登帝,眾望所歸,不管是原本齊地的屬臣,還是之前京城的臣子,沒有一個有疑義,真正意義上得到先皇承認的皇上,也是皇家的正統,之前雖然有為帝,現在也算是撥亂反正,所有的一切重新回到原本的方向。
皇權的歸籠,直擊南唐的勝利,更是把封煜的聲望推到無上的地步,成京帝位順理成章。
虞兮嬌的後位,也沒有半點爭議,兩個人是明媒正娶,又是成了親才離開京城,禮數上麵沒有半點差錯,就算有人不服想找茬都不行。
一國之後,在這種細節上更是容不得半點差錯,所有禮數全是禮部在辦,走禮雖然急了—些,但合乎規矩,就算有人不服氣,最後也得咽下,說不出一句有悖禮數的意思,立後順理成章。
離開京城之後,這位宣平侯之女一直隨侍在封煜身邊,誰也沒想到這位養在江南的柔弱女子,居然能跟著大軍開拔,一路急行軍,半點不畏苦楚,再辛苦也堅持下來,跟著封煜千裏奔襲。
人在軍中,就算因為她的身份有所照顧,但其實有許多地方是照顧不到的,即便如此,這位齊王世子妃也沒有半點叫苦。
國事安定,臣子們又覺得後宮空虛,皇宮唯有一位皇後實在是太少了一些,有臣子就要上折子選秀。
封煜以才起刀兵,萬事待興,不宜選秀給推了,隻讓人選了一些宮女送進宮,接連宮亂,宮人們死的死、傷的傷,留的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