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我從融合了眾家大師智慧和精華的靈光丸中得知,“修行界主要有兩大派別即修佛界和修真界,修佛界又分為很多流派但是最主要的就是華嚴宗,禪宗,天台宗,修佛者有九大境界,分為外三乘、內三乘、密三乘。外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是指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所行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法,其泛指顯教。內三乘是指作部、行部、瑜伽部三部修法。作部又稱事業部,有增、息、懷、誅等等法門。這都是隨順眾生的願望而起用的法也是“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接引法,並不究竟。行部的修法目的是了生死、出苦海,才算進入了實修。從觀想入手修氣、脈、明點,如頗哇法等等。瑜伽意即“相應”,瑜伽部的修法事與理相應、言與行相應、上與諸佛相應、下與眾生相應,從這裏開出三個層次,就是密三乘。密三乘是嘛哈(摩訶)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嘛哈瑜伽意即大圓滿相應,將觀成的氣脈等有相的東西化空以與無相的法身相應。阿努瑜伽意即無上圓滿相應,以界智為趣入門進一步把種種顯現都化為一實相。阿底瑜伽意即無比圓滿相應,進而合三乘為一大密咒乘,而大密咒乘之上便成佛了。然則要想成佛何其之難,許多人終其一生都達不到內三乘的境界,有佛緣和慧根之人通過潛心修佛可以達到密三乘,要度過大密咒乘成佛相當凶險一個不小心便會形神俱滅萬劫不複。此乃其一。其二曰,“密宗講究“即身成佛”,顯宗則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當年密宗開宗祖師蓮花生大師創立密宗也是因為尋找出了一種不同於顯宗的修佛方式卻遭到了當時顯宗各流派的強烈反對,認為密宗違背了佛意遁入魔道。由於當時顯宗勢力龐大密宗隻好退隱,就這麼過了幾百年現在估計沒多少人知道密宗了。”這是修佛界的情況。
而修真界的情況則是另一種情景,“上古之時人們所知有限,千古以來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的兩樣活動就是對自然和自身的探索。自然之力上有暴雨霜雪下有洪水幹旱,無一是人類可以抵擋的加上生老病死的自然循環,人類在自然麵前幾乎束手無策。但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就是從來都沒有向自然屈服,對外則利用技術和工具不斷將自然界改變的適合自己居住;對內則長期摸索和試驗,在了解自身構造的基礎上經曆了千年的歲月終於發展出一種逆天而行的方法,這也就是後來的修煉之法。”此為其一,“最初的修煉之法並不完善,對人體的益處也就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所以那時候的修士們並沒有從世俗界脫離出來,世俗界過多的紛爭最終牽扯到了修士們的利益,有修士介入的戰爭隨著修煉之道的不斷完善,破壞也隨之不斷升級。這樣經曆了數百年之後修士和一般的人們發現一個事實:修士的介入雖然使糾紛得到很好的解決但是帶來的破壞卻是世人所無法承受的,尤其是某些大的國家開始聯手發起”封神之戰“,利用修士對付修士,更是打擊了修士們的力量。於是三千年前,修煉界作出了一個對後世最有影響的約定:修煉界不得介入世俗界的爭鬥才使修煉界從世俗界正式脫離出來。從那個時候開始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修士,也就是第二代修士。”是為其二。
“修士們經過特殊方法鍛煉使身體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血肉之軀,於是修士們可以有較世俗界的人類更為漫長的壽命。由於修士們長期的摸索修煉界開始產生了分歧:一些修士以兵器(一般是劍)為主,主張由外而內靈器雙修,在自我修煉元神的時候以器為輔助,元神的修進帶動器的成長而器的成長也會對元神的進一步修進有很大的益處。另一些修真則主張以靈為主即通過對自身的修煉帶動元神的成長,再通過強大的元神以自己強化的身體為媒介調動天地的元氣,可以使用各種道術和法寶。兩派的分歧並沒有隨時間的變遷而消除而是在自己的道路上逐漸遠離,修士們漫長的生命中對世俗界的欲望開始淡化,但是卻開始對自己的修煉之道變的更為執著。於是隨著第二代修士們的分裂產生了器宗和道宗兩大不同的體係,在此基礎上第三代修士開始誕生了。”這就是第三點也就是最為重要的一點。
最後就是,“自第三代修士開始修煉界開始進入了多事之秋,兩道的修士都堅持自己的修煉之法是正統對另一方曆來都表示不以為然,器宗道宗在這數千年來一直都希望壓倒對方使自己成為修煉界的主流體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雙方經曆了長期的對抗,由於實力相當所以彼此都有顧忌,全麵的對抗始終沒有發生。但是這一切開始發生了變化,由於對萬古洪荒的爭奪雙方對抗開始進入了白熱化,修士曆史上的第一次大戰就圍繞著萬古洪荒開始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