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施主好高深的修為,想必已到了先天十重了。”那個年輕的道姑見我這麼年輕就已經擁有了如此深厚的武學修為不禁感歎道。
“不錯,我已達到了先天十重;不過想必師太你一定發現了我的問題……”我恭敬地回答道。
“是啊,可惜了……”年輕道姑聽到我的話語後也不禁垂眉歎道……
“的確,我隻是缺少了一個頓悟的契機……”舔了一下舌頭我絲毫不在意地說道,“不過也沒有什麼好可惜的,上天是極為公平的。他在賜予了你某種東西之後的同時也會剝奪掉你的一些東西,而我則是在賜予了強大的力量的同時被剝奪了自由罷了……”
“阿彌陀佛,施主竟然有如此的見地卻又是為何前來?”先前和我交手的那個冷傲的年輕道姑早已恭敬地垂手恭立在了一側,取而代之的是一身盛裝出現的“天心宗”當代宗主,在江湖上素有“玉杖青鸞”之譽的黃蓉,想必她看出了那冷傲道姑不是我的對手才會現身出來的……
“我剛剛已經說過了,我是來求學和問道的!”我一改剛剛的那種遊戲人間的態度,恭恭敬敬地說道。
“何謂佛事?”黃蓉見狀也不再多說而是質問起佛理起來……
“所謂佛事是學佛之事,弘揚佛法之事,主要對象是人。課誦、聞法、講經、布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羅密,都是佛事。”我虔誠地回答著的黃蓉的考問。
“消災、延生是可能的嗎?”黃蓉見我居然能夠如此沉穩地回答佛理的問題,不禁心生好奇地再次詢問道。
“佛法所講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災難現象的發生或是幸福的降臨,就是因果的酬償。善因的酬償就是富貴壽考,惡業的壽考就是災難病厄。所以從佛法的觀點而言,消災、延生的最好辦法,是為善去惡。”我一口氣不停地說,“消災、延生的原理,在於懺悔及發願。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接受;但是在懺悔心生起之後,願心發起之時,未發生的果報也會跟著轉變。所以,發願、學佛、修善,能夠改變未來的命運。當然,其中有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在;經中說,皈依三寶即有三十六位大善神來做護持,求願消災、延生的人,既皈依敬三寶,當然也有大善神來做護持。由於無始以來,善惡因果循環不已,而且是複雜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錯,誰先欠誰,一般眾生乃至於羅漢都難以辯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護法善神的庇佑,應受的果報,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如富貴者不會和貧賤之人因為小債而急求償還,當宿世的冤家,超生離苦之後,心頭的怨恨消除了,便不再以冤報冤了,這就是消災和延生的道理。”
“你說的如此地流利可有自己的見解?”見我對那些佛理居然能夠對答如流黃蓉依然不死心地追問道。
“呃……”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剛才所說的那些都是借用了先哲的見解來闡述我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不過看來師太還不滿意,我得使出一些真才實學才能過關……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正當我還處於驚愕中的時候黃蓉她又丟了一個問題過來。
“哼,等著瞧……”我心中不服輸的同時不忘回答她的問題,“逃避是不想負起應有的責任,不敢麵對現實的生活而抱著逃債甚至於逃亡的心態遠離他所處的環境,這種人像處於逃亡狀態的犯人一般,心裏經常充滿著恐懼、不自在、不安全,永遠承受著無處容身的心理壓力,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厭離煩惱的世間完全不同。若能厭離煩惱他就能逐漸地離開煩惱;多離一分煩惱便多得一分解脫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煩惱也就愈輕,最後便得究竟解脫。如果已得解脫當然也就沒有厭離和不厭離的問題了。厭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乃是為了疏導問題。”好在我曾經對於這個問題和小光頭他們細致地深入地探討過,末了還不忘加上一句,“因緣所生法,我說皆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