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時間轉瞬就過,擂台上對麵的人所使的是天華鎮山棍。天華鎮山棍招招有勢、勢勢有法、法法有用、奇絕古拙、長短兼用、勢法齊整。在實戰中,有撥、攔、圈、拿、絞、纏、撩、掛、挑、截、封、壓、抽、擊、掃、劈等技法。其技法內容包括“陰把棍”兩路,“陽把棍”兩路;每路均有十八勢動作,兩路相合共計三十六棍。招式樸實無華,結構嚴謹,靈活穩健,進退和順。暗含正奇虛實,剛柔勞逸;高下、陰陽、長短機變等陰陽學說和兵法理論。要防禦更要進攻,虛實有道,“要招招有墨(墨即為謀勢之道),招招有勝,招招必勝”。
天華鎮山棍非常注重實戰,注重招式前後的呼應與銜接,威猛無比,它沒有“棍掃一大片”的招數而是將短脆之力用於棍的進攻上達到招招有勢。棍法吸收槍術之精華,經過融會貫通、提煉升華、使槍棍融為一體,創出了獨具風格的天華棍法體係,在實戰的過程中力度與技巧得到有機的結合與良好發揮,實現了“剛柔兼備”,提高了棍法技藝水平和使用技擊價值。
棍法中即用了七分槍法三分棍法,專門向人體的要害部位可戳、可紮、可點、可挑、可撩、可崩,其凶險致命;常因勢險節短,棍沉力猛,使“敵立斃於棍下”;而“棍身”又可利用雙手滑把、翻把、換把,采取托、架、擰、格、撞、推等攻防技法,配合其棍法的使用,而往往使敵“猝不及防”,迫使對方毫無招架之力。沒有複雜的招勢,雖是簡單的幾下,也需要在紮實的基本功之上,刻苦的磨練才能掌握。手上的棍子要如上了刺刀的長槍一樣,不斷的紮向對方,動作要小,速度要快,要紮刺對方的要害。
天華鎮山棍以“陰把棍”為主,其特點:短棍長用,貼身短用,長擊調把,左防右擊,雙手對把,劈掃撩蓋,封挑格壓,八方戳進,上下翻打。動作完整合一,在防守的同時進行攻擊,此動作不大,棍貼身而動,格與劈同時完成,力量與整個人體協調一致,撤步的同時身體重心整體隨劈棍下沉,力貫棍端,如力劈華山一般。此可謂“招招有法”,充分地體現出了天華武道中簡潔而實用的棍法。
“法法有用”則體現在實戰過程中,由於是陰把棍因此棍的活動範圍在一定的區域內進行搪擱,在看出對方的來勢後而給予相應的搏擊隨勢而動隨機而變。在交手過程中要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擊對方,在這裏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除了速度還要結合實戰中的力量與應變技術才能發揮更大的威力,否則隻有速度而沒有實戰意義。天華鎮山棍法在實戰的過程中具有很明顯的傳統棍法特征,它不是簡單的單式動作,而是連續動作和個別的單式棍的組合。在第一個動作沒有解決的情況下,進行連續性的實戰攻擊,不是僅僅局限在套路上,而是隨式組合連擊,在招式的運用上一定要靈活而迅猛有力,對敵過程中招式的速度與力量決定了主動權,把握了主動權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擊敗對方,形成理想的戰術效果。——“木棍衛”沐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