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寧的話本子流傳得很快,不多日便流傳到了齊國的京都城。
與其說是流傳不如說是有人故意為之。
百裏燁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齊國的京都城發行散播,話本子裏的內容太過真實,看得齊國人自己人都咬牙。
不知何時,齊國上下還有了新的流言傳出——
棲大人之死有可能是他殺而非自殺,因為她心口上的傷口太過筆直,不像是自殺用力造成的,那力道和刀法更像是外力所為。
齊國流言四起,有人說棲大人回到齊國被自己的親信所殺,也有人說棲大人死在了皇帝的手裏,更有甚者懷疑棲大人根本沒死……
百裏燁在這個時候大方地讓使節將棲大人的屍體帶回齊國的京都,並昭告天下——
棲大人的罪狀雖罄竹難書,她人已死也算是一種贖罪,大恒願與齊國再續友好邦交,歸還棲大人的遺體已由齊國的使節帶回京都,希望齊國皇帝能好生安葬棲大人的屍體。
也許是流言的原因,棲大人遺體回齊國京都的路上並不順利,有很多人慕名前來瞻仰棲大人的遺體。
名義上是瞻仰,實則有不少人是來確認流言的真實性,甚至齊國有的藩王竟然帶了仵作前來驗屍。
齊國送來的屍是經不起驗的,百裏燁見招拆招打了一個漂亮的反擊。
齊國皇帝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唯恐自己的行徑暴露,以屍體在路上已經腐爛為由,下令將棲大人草草安葬。
他的欲蓋彌彰也導致了朝政的不穩,齊國上下各有各的猜疑,有幾個藩王已經開始蠢蠢欲動。
齊國無人再想著收回那三座城池,內鬥倒是愈演愈烈。
百裏燁遵約將打下來的氹烏山送給了多利國,有了氹烏山這個天險,多利國也算多了一個天然的保護屏障。
從此,多利國成了大恒的附屬國。
另兩座城池百裏燁留下駐軍就地提拔官員管理,待一切都安頓好後已經是三個月之後的事了。
此時,嶽寧的肚子已經大了起來。
百裏燁決定先回南疆,待嶽寧順利生產後再返回京都。
啟程的前一日,百裏燁陪嶽寧一起去看了淩霄。
嶽寧站在淩霄墓前靜默道別,漸漸地紅了眼。
“別哭,不能哭,老人說過懷孩子的人不能流淚會傷眼睛的。”百裏燁將嶽寧攬入懷中,不忍讓她傷心。
嶽寧靠在他的胸前,低聲道:“百裏燁,我的心很脆弱,像輕薄的瓷器很容易碎裂,以後你不要再以對我好的名義將我蒙在鼓裏,讓我對你產生誤會,那樣對我也是一種傷害。”
“不會了,再也不會了。”
百裏燁心有愧疚,他溫柔地撫著嶽寧的頭在她額前落下深深的一吻。
他知道淩霄的死對嶽寧意味著什麼,那是她無力償還且將背負一生的人情債。
他知道嶽寧是個重情重義的人,若早知道當初善意的欺騙也會將她傷得這麼深,百裏燁絕對不會讓嶽寧誤以為他移情別戀,更不會說出那樣傷她心的話。
百裏燁不敢想,若事後嶽寧真對旁人動了情離他而去,他又該如何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