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胤禛即了帝位之後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撫封為親王,後被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後被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討厭的人。皇十子胤誐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因為現存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就並頒布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占了先機;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證明其他皇子為康熙所屬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
《康熙立儲遺詔》存於遼寧省檔案館。但這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就並頒布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
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雍正帝駕崩,葬於清西陵之泰陵,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弘曆即皇帝位(滿清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雍正帝第四子,公元1736-1795年在位。屬兔,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終年八十九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
2為政舉措
政治
加強皇權
雍正帝在祖先基礎上繼續加強皇權,從兩方麵入手:
第一、強化密折製度,擴大密折的範圍和內容。密折起於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於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地製定措施,有效地實施統治。為充分發揮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遞密折的範圍擴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內容則擴大到生計、風俗等方麵。
第二、設軍機處。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
雍正皇帝
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大臣兼任,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跪受筆錄,他們的活動都是在皇帝的監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話記錄的。可見,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j□jj□j,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住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雍正帝
第三、勤政:與康熙帝一樣,雍正帝非常勤於政事。後人收集他13年中朱批過的折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堯和隆科多。年羹堯先後被任命為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赴青海征討厄魯特羅卜藏丹津叛亂,成功後封為一等公,成為實際的西北王。隆科多為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兼理藩院,賜太子太保銜,被雍正尊稱為“舅舅”。兩人都顯赫異常,但未過幾年,即被雍正整肅。年羹堯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時雍正興起文字獄打擊兩人勢力(汪景祺案和錢名世案)。
雍正一朝寵信四位臣工:李衛(江蘇人)、田文鏡(福建人)、張廷玉(安徽人)、鄂爾泰;其中李衛、田文鏡和張廷玉為漢人,田文鏡為漢軍旗人,足見雍正確實了解並重用漢人。
第四、秘密立儲
鑒於康熙帝在預立太子問題上的失敗,雍正帝於元年八月宣布密建儲位法——將他的繼承人弘曆的名字寫好,雍正禦筆《夏日泛舟詩》軸放匣中,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駕崩後從匣中取出宣讀。又以密旨藏於內府,以備核對。這個方法,避免了皇子爭權而引起的激烈鬥爭。後世幾代都效法他。改善秘密選儲製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布繼承人,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這樣使得使皇位繼承辦法製度化,也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