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涼風習習,早晨八九點沒有太陽。
郭嘉隨意披了一件中衣,抱著一捆厚重的竹簡坐在窗前觀看,眉宇間有化不去的憂愁。
一陣風來,思緒隨涼風飄遠。
竹簡上的字是繁體字,句尾沒有標點,排版是豎排,閱讀方式是從右往左。
這都不算什麼。
關鍵是字的讀音也和他以前的認知不同,兩種認知在腦海中打架,即便是有原主的記憶,看這樣的書還是有點吃力。
沒錯,他是穿越的。
他是個現代人,名叫郭嘉,二十四歲,一米九五的大高個,沒有女朋友,職業是心理醫生,在醫院心理科上班,每天忙到頭禿。
工作繁忙,身心俱疲。
他就是打了個盹兒,一睜眼已經是一千八百三十年前的東漢初平二年了。
蚌埠住了。
隻聽說過和書中人物同名有穿書的風險,沒聽說過和曆史名人同名也能穿的。
原主二十一歲,姓郭名嘉字奉孝。
同名常見,同字可不常見,原主十有八九就是曹操的“奇佐”郭嘉郭奉孝。
俗話說:“既來之,則安之。”
他穿到東漢末年已經有小半個月了,每天也就是看看書,或是走親訪友,過著閑散的田園生活。
對的,田園生活。
這個時候原主已經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並且已經隱居兩年多了。
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
正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之初,是危機也是機遇,各路英雄紛紛登上曆史舞台。
原主在這個時候選擇了隱居……
從鬧市搬到了遠離聲囂的鄉下,過著獨居的生活。
歸隱山林,不為俗人所知。
兩年後的初平二年,他穿越而來,很想吟詩一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山澗清且淺?好像不對。
高中畢業七年,陶淵明的詩早就已經還給老師了。
原主在曆史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而他隱居鄉野,連首簡單的詩都背不全,有點擔憂自己會辱沒了原主的才華,成為籍籍無名之輩。
穿成名人,壓力山大。
這時,一個身量不高、樣貌普通、穿著華麗的青年男子從郭嘉的窗前經過,看到被舉起展開的書簡,隨口說道:“奉孝,又在看書呢?”
看這麼多書不還是賦閑在家。
郭嘉抬眸,見是原主的好友,眉頭舒展,十分熱情地道:“公則來了,進來坐。”
郭圖,字公則。
原主這位好友和原主同族,都出自潁川十二大名門望族中的郭氏一族,但家境比原主要好,年長原主五歲。
身量不高,大概一米六七的樣子。
原主也沒有高到哪去,隻有七尺多點,大概一米七二的樣子。
這在北方人中算是個子矮的了。
如果像諸葛亮那樣身高八尺,就能算作是加分項,載入史冊了。
三國時期一尺是242厘米。
郭圖繞到了正門,見房門大開著,直接就進來了,跟在自己家似的。
郭嘉放下了書,來到了席上。
原主的一套衣服裏裏外外一共有六件,他就隻穿了三件,裏衣、裏褲,外加一件長衫交領樣式的窄袖中衣,能蔽體就成。
反正原主在家也是這麼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