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9章 第09章(1 / 1)

蔡邕收到女兒來信,立刻就收拾包袱,星夜趕往東郡。

離開前沒有與任何人商量。

他將女兒的親筆手書燒了,將郭嘉代寫的書信留在了書房顯眼的位置,自己寫了一封簡短的告罪書信一並放在書房中。

兩天後,董卓才發現蔡邕跑路了。

他大發雷霆,正想將蔡邕抓回來的時候,手下在蔡邕的書房中發現了兩封書信。

董卓直接看哭了。

他年逾花甲,孫女都及笄了,可以說是子孫滿堂,知道天倫之樂有多重要。

蔡邕的行為可以理解。

他也有女兒,若是他的女兒重病在床,他不會像蔡邕這樣失去理智。

但蔡邕先向他稟報,他也會準許。

信上說蔡琰的夫婿早亡,未能留下子嗣,守完孝回娘家時,身邊就隻有從娘家帶過去的丫環相陪。

路上匪患猖獗,極不安全。

幸好在半路上遇到了潁川人郭嘉,好心的帶她一程,將她送到了曹操那裏。

蔡邕和曹操有一段師徒情誼。

蔡琰和曹操多年未見,並沒有急著回家,而是跟著曹操去了東郡。

路途辛苦,不幸病倒了。

曹操派人八百裏加急送信給蔡邕,希望父女二人能見上最後一麵。

蔡琰的書信感人淚下。

董卓被信上的文字感染,老淚縱橫,又見了蔡邕的告罪書信,決定不予追究。

這要是將人抓回來,太不通人情。

蔡邕是性情中人,愛女兒勝過了愛自己,不告而別是擔心晚上一兩天啟程就再也見不到女兒了。

可以理解。

由於蔡琰的文采太好,董卓讓人將書信裝裱起來,預備流傳後世。

蔡邕趕到東郡後,直奔女兒家中。

蔡琰見到父親來了,十分的開心,對父親噓寒問暖,同時吩咐小蓮去準備酒菜,為父親接風洗塵。

小蓮忙活去了。

“琰兒,你身體怎麼樣?有沒有事?”蔡邕見到女兒,最先詢問的就是女兒的身體情況。

雖然女兒在信上說了是裝病,但他還是擔心。

蔡琰笑的很甜,調皮地說道:“父親放心,女兒的身體好著呢,一頓能吃三碗。”

雖然這麼說是誇張了點。

蔡邕聞言放心了,說道:“以後可不能再咒自己了,為父年紀大了,經不起嚇。”

他都快六十歲了。

在看到郭嘉代寫的家書時差點昏厥過去,指不定父女二人誰先見閻王,好在第二封書信把他救回來了。

曹操這裏確實是個好去處。

他擔心董卓不會放他離開,連夜啟程,趕了幾天的路,終於見到了女兒。

看到女兒真的好好的,他放心了。

也好在女兒多留了個心眼,激的郭嘉改投了曹操,助曹操有了立足之地。

若要投奔袁紹,他是不願的。

他看袁紹在討董戰役中的表現,極有可能會是下一個董卓。

蔡琰笑著應下。

蔡邕想到女兒在回娘家的路上差點出事,憤憤地說道:“衛家真不是東西,枉為世家大族,竟然這樣對待你,也不派幾個隨從送你。”

女兒對他們衛家仁至義盡,卻是這種待遇。

十六歲嫁入衛家,十八歲喪夫,守孝三個年頭實打實的兩年,如今才雙十年華。

蔡琰是知道衛家這麼做的原因的。

首先,她沒有生下一兒半女;其次,父親被奸臣董卓征召為官。

衛家如避蛇蠍。

“不要生氣了,”蔡琰不想再談衛家的事,轉移話題道,“我許諾了郭嘉,要與你為他合奏一曲《青衣沽酒》的,當作是謝禮。”

蔡邕說道:“曲譜給我看看。”

蔡琰知道父親這麼說了基本上就是答應了,欣喜地拿來了曲譜。

箏譜、笛譜、歌譜全部都拿來了。

蔡邕隻是看了一眼笛譜,當即取出隨身攜帶的笛子試音。

不久,便傳出了悠揚的笛聲。

蔡邕收了笛子,樂嗬嗬地說道:“走,我們去答謝郭嘉。”

蔡琰說道:“……不著急吧?”

蔡邕看了一眼天色,快到晌午了,確實不適合現在去。

他們可不是去蹭飯的。

蔡邕在家吃過了午飯,小睡了一會兒,沐浴更衣後帶著蔡琰來到了郭嘉的家中。

郭嘉正好在家。

他琢磨著這麼多天過去,蔡邕快要到東郡了,這幾天都休假。

終於讓他等到了蔡邕。

但見蔡邕和他差不多高,麵容白淨,就是發際線有點高,腦門鋥光瓦亮的。

果真是走哪都是聚眾矚目的焦點。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