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第九十五章 北漢 降(1 / 2)

按照遼史記載,正月上旬,契丹皇帝耶律賢的“牙帳”從冬捺缽營地啟行,到達春捺缽地約住60日。四月中旬“春盡”,牙帳再向夏捺缽地轉移,在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到達目的地後,居50天,約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又轉向秋捺缽地。當天氣轉寒時,則轉徙到氣溫較暖的冬捺缽地“坐冬”。契丹君主“每歲四時,周而複始”,巡守於捺缽。

契丹族人自太祖阿保機以來,年年熟悉了這樣的一種流動的行政中心製度。但是,今年稱之為四時捺缽實際上並不恰當,耶律賢和皇後在秋末入冬的時候才開始,最多就來了一次冬季捺缽。

在捺缽的時候,五京實際上是由契丹貴族們分別駐守。

十一月初,天氣越來越冷,上京臨潢府飄起了鵝毛般的大雪。

手執長矛的衛士們站在宮殿外,紋絲不動,護衛著背後的紅牆黃瓦。

一截飛簷在大雪中,刺破蒼穹。下麵寫了契丹文和漢文兩種文字。

漢文三個字:寧王府。

契丹寧王耶律隻沒在房內看著一個地圖。地圖上用不同顏色的線條,勾畫出了北漢一地宋軍和遼軍的駐軍情況。

耶律隻沒對著站在一旁的達次花魯道:“這一份地圖已經是半月前的地圖了,達次花魯,你怎麼看這次宋國進攻北漢。”

達次花魯道:“宋國平定南唐後,傾全國之兵北上,北漢凶多吉少,數次宋國攻漢,都是我契丹南下,北漢才得以苟延殘喘。”

耶律隻沒道:“這次宋國不隻是大軍北上,同時還關掉了契丹周邊所有的榷場。”

達次花魯想了一想道:“關閉榷場,是宋國想給我們製造麻煩,讓我們契丹無暇南顧,從而好全力進攻北漢。”

耶律隻沒手握著一直白瓷酒杯,一口喝掉杯中酒,憤然道:“我契丹族自從白山黑水起家,原本就是逐水草而居,偶爾和南朝貿易也隻是滿足鹽的需要,哪兒有現在這樣,處處受製於人。

這蕭後不僅不按契丹舊製,反倒唆使我哥哥,大力推行榷場,等到我契丹族人,習慣了南朝的物件後,一旦南朝關閉榷場,南朝倒是無所謂,我契丹國內,反倒是一片混亂。”

達次花魯很無奈,寧王又開始吐槽了。

寧王見到達次花魯不說話,繼續說道:“這次就算是耶律斜軫能夠救下北漢,北漢再維持一定程度的榷場貿易,先不說北漢榷場的規模就很小,這次可以救下來,下次呢?再下次呢?總有一次,救援不及,難道離了南朝的物件我們契丹族人就不過日子了?”

達次花魯道:“南院大功卓著,想必一定會救下北漢。榷場之事,皇上定然早有安排。”

寧王耶律隻沒道:“耶律斜軫那個老東西,滑不留手。上次我宴請耶律休哥,想以同宗名義邀請一起喝酒,那老東西各種推三阻四。本想集合南院北院以及其他諸王,要蕭後還政於皇上,但是一個一個都是慫包。”

達次花魯很是頭大,隻好輕輕提醒:“寧王慎言,唯恐隔牆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