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大軍長途奔襲的時候,為了保證速度或者減輕負擔,奔襲的軍隊往往會丟棄炊具。漢朝冠軍侯霍去病千裏突襲匈奴的時候,為了保證速度,一人雙馬,為了速度拋棄所有輜重,因糧於敵。這一次黨進的軍隊為了翻過懸崖,也是拋棄了鍋灶,改為了隨身攜帶的麵食。
麵食很早就在軍中使用,相傳諸葛武侯在過瀘水平定孟獲之亂的時候,用白麵饅頭祭祀瀘水。在大宋,麵食更為普遍,兩百多年後,還有個老婆長得很漂亮的賣炊餅的名人在臨安,遇上一個複姓西門的大官人,成就了一段蕩氣回腸的草原故事。
宋初,宋國一般把麵食稱之為餅,一個士兵一頓大概是一個餅,四天軍糧就是十二個餅。在契丹,一般把麵食稱之為饢,前些日子大宋頂級富豪羽皇子因為偷了一個饢被一個小小的驛丞罰做苦工,隻是黨進等人現在並不知曉而已。
采玉人看著手中的餅,說道:“軍爺,這可是好東西啊,吃了有力氣,就這一張餅,平日裏夠我家裏三人一餐飯了。”
說話的禁軍士兵默然不語,自己覺得難以下咽的軍糧,在別人眼裏居然是無上的美味。
看來,果真如聖人所言:人和人的悲歡,並不相通。
黨進一口餅,一口水地快速吃完了幹糧,對傳令親兵說了句:“吃完後,全軍休息半個時辰,半個時辰後,繼續出發。”
傳令親兵到士兵中傳令去了。
黨進說完後,看了一眼不遠出的烽火台,烽火台上麵已經有斥候在偵察情況警戒四周,再往烽火台再向前不到一裏路,便有一個巨大的山穀,一會兒這一千士兵就要翻過這一處山穀。在黨進的身旁,有幾個大籠子,籠子裏麵裝有幾隻塗紅了尾羽的信鴿,信鴿從大軍營地帶來,隻要到了雁門關背後的契丹腹地,到時候黨進等人打開籠子,等信鴿飛起,曹樞密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想到此處,黨進拉下了戴在頭上的氈帽,遮住臉,開始休息。
按照采玉人的說法,這一處山穀還隻是他們北上的第一個障礙,更難的在後麵,所以士兵們必須盡可能的保留體力。
看著黨進用帽子蓋著臉休息,士兵們也紛紛找了一個舒服的位置躺了下去,除了警戒的斥候之外,全軍上下,都在逐步恢複體力。
正在黨進等人休息的時候,析津府的西北麵,幾名信使策馬狂奔,往析津府而去,遠遠地,信使們看到了一片巨大的營帳群落。這個營帳群落還在緩緩的移動,領頭的信使心道:“難道皇上的四時捺缽先到了析津府?”
按照耶律賢的計劃,契丹大軍將集中主力,在析津府一帶擊潰宋軍主力,從而取得這次契丹和宋國戰爭的勝利。
目前在析津府的有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的部族軍,也有其餘各地響應皇命的部族軍,加上耶律賢四時捺缽親率的王帳軍,這已經是三隻大軍了,第四隻就是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的數萬大軍了。
不過耶律斜軫的數萬大軍,在東進析津府的時候,出了一點狀況,這幾名信使,正是為此而來。
“報!”
信使的聲音遠遠地傳來,四時捺缽遊弋的王帳軍騎士放開了通道,看著幾名信使靠近了皇上的一群金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