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第二百一十七章 判江南事(1 / 2)

鎮江軍節度使判江南西路事吳文接到了開封府傳過來的八百裏加急文書。細細看過文書後,吳文在節度使府陷入了沉思。

自從去年南唐被平定後,宋國將南唐舊地分割為若幹路,依照路府州縣的舊製任免官員考課政績。

由於是初定,所以正常的文官知州還沒有全麵推行,地方上依然以軍管為主,但是盡量都是安排吳文這樣文武雙全的幹吏作為節度使或者轉運使的人選,在中樞想來,武可定邊,文可撫民是這段時間南唐地方官員的最理想狀態。

吳文曾經以先鋒官的身份參加過滅後蜀之戰,在滅後蜀後,又在地方上做過轉運使,對地方財政和行政見解獨到,所以在趙匡胤的力主之下,吳文做了鎮江軍節度使兼判江南西路事。

大宋開國後,鑒於唐末五代教訓,節度使一職在開國後盡數奪取實權,成為立有大功的文官武將的虛銜,吳文的實際差遣是判江南西路事,出任地方,一般被民間稱為使相,權威極大。

看到加急文書上麵洋洋灑灑的數百字,吳文越看越是佩服。

皇上北征,監國坐鎮中樞,而這一套關於江南商稅農稅的方略,使得原本難以下手的江南財稅問題如同撥雲見日,看的是清清楚楚。

“來人呐,節度使府和建康府所屬官員,半個時辰後在節度使衙門議事。”

半個時辰後,吳文身穿紫袍,坐於床榻之上,下麵依次坐著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等一眾官員。

“諸位同僚,本官剛才收到一份開封府的命令,要求我等在江南西路推行振興商業的政策。諸位同僚可有什麼好主意啊。”吳文開口說道。

吳文才一開口,下麵眾位佐官議論紛紛。

“振興商業?”

“監國和趙相想要做什麼?”

“前些日子不是還在說農稅吃緊麼?怎麼又說道商業去了?”

“自古聖人以農為本,如何國朝還要振興商業?”

一眾官員七嘴八舌,吳文也不製止,端著茶杯看著,不發一言。

雖然江南地區節度使,轉運使,知州,通判等高官是由朝廷任免,但是由於江南地麵新定,不可能一朝一夕換取所有的官員,所以大多數原來的南唐地方沒有明顯劣跡的中低級官員留任,於是節度使下轄的佐官和建康府下轄的各署,十有八九還是舊人。

能夠在地方佐官一直不倒的人物,除了自己是玲瓏剔透滑不留手之外,家族在地方上的背景也是一個重要的考評標準。

如果沒有一點背景,來地方做官,不管是修路架橋這些善政,還是收稅,剿匪這些具體事務,都足以讓一個官員焦頭爛額,疲於奔走,到頭來還沒有什麼成績。

吳文裏看著下麵一大群滿臉正義,仿佛一直為國朝打算的官員,心中想到:說著擁護國朝的是你們,私下裏偷偷抗稅叫苦的也是你們,集市上日進鬥金的是你們,曠野中田土無數的還是你們。說你們是國朝的支柱,按照皇上藏富於民不抑兼並的國策來看,確實也算是;說這一群是大宋的蛀蟲,好像也有道理。

如果是在平後蜀的軍中,吳文早就將一眾心口不一的官吏砍了腦袋。但是在地方上做轉運使的履曆,使得吳文對官場有了更多更深的認識。

先不說話,看你們要說個什麼花樣。

終於有一位推官忍不住了,提高音量,向吳文拱手問道:“使相,這監國和趙相、盧相到底是何用意呢請使相示下。”

其餘官員聽到有人詢問吳文,也紛紛停止交頭接耳。

吳文慢吞吞的喝了一口茶,說道:“監國交代了幾項事務,用於鼓勵商業,我現在給大家分說一下,諸位同僚一起參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