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第二百三十五章 西京定計(1 / 2)

方和道:“千真萬確,開寶元年,劉公公安排五京密諜,我等隨著北遷漢人到了大同,經過數年的經營,西京道的主要糧庫,我等是一清二楚。在根據糧庫運糧時間和數量判斷駐軍多少,自然也是手到擒來。”

黨進目光閃動,這時候,長史劉宇問道:“二位兄台,這糧庫位置,可否標注在地圖之上。”

方和看著劉宇,笑道:“此等信息,我等是銘刻在心,自然可以標注出來。”

說罷,鄧川手忙腳亂的從本該辦公的大堂角落,找出來一副契丹西京道地圖。地圖還算詳細,隻不過被開無遮大會的耶律力胡亂丟在了牆角裏。

看著西京道地圖,方和幾乎想也不想,就在西京道的地圖上用手指了幾個地名。一邊手指,一邊說道:“將軍,這西京道奉聖州、雲內州。東勝州、朔州、蔚州,應州,大同府再加上一個天德軍。其中,天德軍,奉聖州,雲內州,東勝州靠近北邊,地廣人稀,每一個州隻有一個官倉,都在州府,主要是應對當地災民,是契丹沿襲漢唐舊製設立,但是因為人煙稀少,所以這幾州的糧倉中,存糧不多,數年以來,很難見到這幾州的糧食進出。另外的朔州,應州,蔚州,原來靠近北漢,北漢是契丹屬國,就沒有考慮過邊境衝突的問題,所以也是一個州一個糧倉,隻是說這邊漢人更多,每一年的租稅主要是米糧構成,所以糧庫中存糧較多。最後一個是西京大同,因為地位重要,所以大同府有兩處糧倉,將軍適才縱馬是從清遠街盡頭而來,相比已經看到了那一個糧庫,還有一座糧庫在大同以南的懷仁府。”

順著方和的手指,黨進看到最靠近雁門關的州就是朔州,不由得出言問道:“這朔州糧倉存糧幾何,可知守衛情況?”

方信接口道:“稟報將軍,朔州糧倉是軍糧和常平倉建築在一起,經過我們數年的觀察,糧倉可以存糧大約四萬石,大約四百萬斤,可供十萬人軍隊吃四十天;另外,大同府內糧倉目前存糧還有兩萬石,懷仁府的存糧大概也是兩萬石。”

劉宇作為行軍長史,對數字比較敏感,問道:“契丹在韓知古過後,大力農耕,尤其是得到幽雲過後,糧食產量更是進一步提高。但是這朔州和大同兩地糧食加在一起隻有八萬石,是不是數字錯了?”

方信看了看劉宇,剛才見他一直在記載,心中知道這是軍中長史,說道:“長史大人,平日裏糧食確實不止這個數字,這個數字是兩次征調後的餘量,第一次征調是皇上興兵北征過後,契丹皇帝耶律賢為了低於宋國北上,所以抽調軍隊軍糧。開戰後,大宋和契丹的主力都在析津府,加之今年契丹遇上了數年不見的大白災,為了救活牧民,耶律賢和蕭後再次命令抽調西京道和上京道等地糧庫的糧食,所以現在存糧隻又平日裏存糧的三成左右。”

黨進心裏默默的計算,在自己這一千人離開雁門大營的時候,如果把後麵蕭思遠等人的部族軍算上,雁門關有負傷和沒有負傷的士兵一起算,數字應該在兩萬五千人之上。不考慮騎兵的花銷,這兩萬五千人,每天以兩萬五千斤糧食計算,最近的朔州糧倉四百萬斤糧食,可以供林牙勤德的士兵吃一百六十天。如果加上懷仁府和大同城內的糧倉,可以供雁門契丹軍隊吃上一年了。不過身為前線大將的黨進知道,大宋西路軍能夠征調的糧食,可吃不到一年。

“可知幾處糧倉守衛情況如何?”黨進繼續問道。

方信說道:“平常糧倉的安全,都是由駐守在本州的部族軍負責,但是現在雁門戰事緊急,各地部族軍抽調守關,由此推知,各地的糧庫守衛也不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