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要走,女媧自然也沒留下。
不過兩人每年都會回來一次,向金肆討教學識。
或者是向金肆彙報他們的成果。
兩人都是開宗立派的人物。
對於世人來說,他們都是開天辟地的神人一般的存在。
不過他們從金肆這裏學去的東西,終歸不是普通人能夠理解的。
無法真正的讓世人盡數學去。
能夠學到他們一分知識的人已經是天才。
能學到一成就是不世奇才。
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個寒暑。
那次隻有女媧一人回到峽穀。
伏羲終歸沒能參透生死,沒能逃過大劫。
可惜了那一身本事和經天緯地的天賦。
女媧和伏羲學的不一樣。
伏羲學的是大道之法。
女媧學的是長生之法。
所以注定了女媧比伏羲更能活。
一個修心的,一個修身的。
再換個比喻,一個文科生,一個理科生。
一個理論派,一個實踐派。
當然了,女媧自己也沒參透生死,也沒達到長生的境界。
所以對她來說,延年益壽可以,可是長生不老卻是遙不可及。
金肆記得,女媧最後一次來的時候,她已經能夠飛天遁地,移山填海。
對人類來說,幾乎是無所不能的存在。
可是她終歸還是肉體凡胎,她終歸沒能逃脫死亡。
金肆站在女媧的枯塚前。
如今的世道已經不似伏羲女媧剛剛見到金肆的時候。
現在應該算是青銅時代,並且已經出現少量的鐵器。
不過依然沒有國家的出現。
人類依然是以部落、氏族的形式存在。
不過距離伏羲與女媧所期待的社會形態已經不遠。
雖然他們生前都在為了教導與引導世人。
可是在他們死後,他們所留下的遺產卻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爭鬥。
伏羲臨終前將自己的畢生所學記錄在一頭玄龜背後。
在數百年間,玄龜出世,玄龜背後的無上絕學也引來不少人的覬覦。
女媧所留下的東西也是同樣如此。
女媧將自己的畢生絕學記錄在十枚玄晶之中。
夫妻倆原本是想給後人留下一些能夠抵禦天災人禍的底牌。
可是卻成了天下動亂的源頭。
而他們的徒子徒孫也有不少天縱之才。
雖然沒學全他們的本事,卻是另辟蹊徑,不少人都成了開山立派的祖師。
當然了,禍端基本上也都是這群人引起的。
又是千年春秋,如今天下人的主要生產方式已經從原本的狩獵變成了農耕。
文明的雛形已經形成,人口勢必要增加。
狩獵無法再滿足人口需求,所以要麼就是滅亡,要麼就是提高生產力。
這個過程是必然的,而生產力提高。
自然會讓社會形態更加穩固。
過去為了尋找資源更加豐富的區域而不斷遷徙的氏族,為了農耕而選擇在水草豐盛的地區定居,然後國家就應運而生。
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勢必伴隨著戰爭。
國家的出現,人類已經有了基本對抗天災的能力。
而國家出現後,人類也從原本以對抗天災變成了人禍。
本書由公眾號整理製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 看書領現金紅包!
金肆也不再是隱居,而是在世俗中走動。
第一個有著完整的國家體係是由數十個氏族組成的夏朝。
不過夏朝依然有許多傳統都還保留著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