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強,下午我們直接回中州嗎,還是再找個景點看看?”張晨華問道。
“這裏距離龍門石窟也不遠,我查了一下,大概30分鍾左右就到了,既然來了洛陽,就去龍門石窟看看,你覺得怎麼樣?”許文強提議道。
“那好,反正時間還早,我們就去那裏看看。”張晨華點頭道。
許文強把賬結好後,兩人繼續上路,從邙山出發,駕車40多分鍾後到達龍門石窟。停好車,買好票,找好解說人員,今天遊覽的第二站又開始了。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位於豫省LY市LL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華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公曆493年,之後曆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裏,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麵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解說員先給我倆來一個龍門石窟的總體介紹。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曆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裏,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於北魏,佛像完成於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淨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走到崖壁邊上,解說員講到。
遊覽期間,許文強和張晨華重點參觀了奉先寺的正中盧舍那佛坐像。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公元675年建成。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解說員重點講到。
許文強和張晨華跟隨解說員的講解,一路行進,整個遊覽過程也花費了2個小時,重點遊覽了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奉先寺等著名景點。了解了不少文化,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遊覽途中出了一點小意外,張晨華一不小心腳扭了一下。雖然不太嚴重,但是還是要休息的,許文強考慮到是在到旅遊途中,稍坐了一會兒,他便提議背著她繼續遊覽,後來張晨華本來是不同意的,但是拗不過許文強,就同意了,其實她心裏倒是美滋滋的。他背著張晨華走了半個多小時,這樣張晨華再走路時,已經差不多好了。
許文強他們回到中州市的時候,已經5:30了,又到吃晚飯的時間。兩人找了一家高檔點的自助餐廳,同樣大吃一頓。吃飽喝足之後,許文強就把張晨華送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