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131 緣由與舉薦(1 / 2)

或許方雲墨會覺得馮剛在不久前許下的那個承諾有點誇張,但從馮剛一開口就能把趙寶鋼和王碩兩個人的人情都給送出去就能看出,早在方雲墨來之前,屋子裏的幾個家夥肯定是在事先達成了共識的。

能說什麼呢?

除了說這幫家夥不愧是在場麵上打滾了幾十年的老硬幣之外,真的是找不到什麼別的形容詞了。

而《夜宴》這部電影,其實對馮剛的重要性真的比方雲墨所想象的還要重得多……

在華國內地的導演圈子裏,後世比較公認的是三個人各有風格。

張一謀擅長美術風格,大場麵的運用,對於挑選演員和看人很有心得,但是不擅長原創故事,所以他更看重劇本和原著改編;

程愷戈家學淵源,有底蘊才氣,但是貌似一輩子的才氣都花在了《霸王別姬》上,從米國回來以後就總想著要拍出來一部能夠超越《霸王別姬》的電影,但是自從《無極》之後,他卻陷入了越是想要發力卻始終夠不到點子上的問題,屢敗屢戰卻又屢戰屢敗……

他也是三大導演之中,後世觀眾評價最低的一個。

而馮剛卻和前麵兩位不同。

前麵兩位好歹經受過正統藝術學院的學習和熏陶,別管在學校裏學的是不是導演這專業,但起碼都是屬於‘上麵有人’的那種……

可馮剛卻不一樣。

他是野路子出身,做美術進入影視圈的,他和那些“第五代”學院派不同,他更接地氣,更世俗一些,雖然第五代們也拍小人物,但那些小人物就算是掙紮在底層,也是為了生存,而馮小剛拍的小人物,是為了生活。

而這也是為什麼馮剛早期的賀歲片三部曲《甲方乙方》、《不見不散》以及《沒完沒了》能夠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因為馮剛所拍攝的東西,更現實,容易產生觀眾的共鳴,所以大家愛看。

在通常情況下,大部分的導演都會遭遇一個悖論:投資人願意投資的題材,很有可能不是這位導演所真正喜歡的,而這位導演真正喜歡的題材,卻很有可能拉不到投資。

這種情況在華國電影市場還處於國家計劃時代的時候,其實是不明顯的。

那個時候的電影圈,大家開口閉口談的是藝術,是創作,是個人表達,投資神馬的隻要找上級單位申請就好……

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華國的電影創作與市場脫鉤,但是卻讓導演們的個人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達。

但馮剛卻肯定是走不了體製內的道路的。

而‘很有野心’的馮剛也不願意滿足於自己隻是一個拍賀歲片的喜劇導演。

於是乎,在賀歲三部曲之後,馮剛其實就已經開始小幅度的調整著自己的創作方向了。

原本的市井小人物換成了文化層次,社會地位更高的主持人,策劃師……而且最關鍵的是,馮剛電影裏的人物,再也不用為錢發愁了。

正是這樣的創作思路,讓馮剛的《手機》、《大腕》以及《天下無賊》大獲成功,,憑借著這三部電影為他積累的大量口碑,再加上不斷成功所帶來的強大自信……然後馮剛就開始挑戰《夜宴》了。

雖說其中多多少少還是帶著點跟張一謀別苗頭的意思,但是總體來說,馮剛其實對待這部作品的時候,還是很小心和認真的。

考慮到自己出身市井,對於古代曆史題材和故事背景不熟悉,所以馮剛幹脆直接借鑒了莎士比亞的經典名著《哈姆雷特》的基本故事架構,將它用在了自己的電影裏。

……至於將另一部莎翁名著《奧賽羅》的部分內容整合進了故事的後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