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7.622 不同的選擇(1 / 2)

不管是汪中軍還是方雲墨,都不怎麼看得上那些口若懸河,言之無物的家夥。

隻不過這兩個人顯然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應對。

方雲墨是適應規則,然後希望慢慢變成規則的製定者,而王仲均的選擇則是徹底跳出這個框架。

原本王仲均還在考慮是不是等華藝上市站穩腳跟之後再啟動‘去電影化’戰略,但當方雲墨對外宣布墨雨未來的發展規劃之後,他卻反而下定了決心,打算帶著華藝兄弟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在王仲均看來,在華國這塊土地上,影視傳媒這個行業隻要還是從電影、電視劇裏刨食,如今的華藝兄弟就已經算是將發展之路走到了盡頭,與其等著後來者趕上來超越自己,還不如趁著自己現在手握資源將公司果斷轉型……

平心而論,王仲均的想法當然不能算是有錯。

影視傳媒公司發展到達瓶頸期之後,也的確是應該多方發展,從別的地方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放眼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熟公司做出這種選擇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隻不過王仲均明顯是混淆了‘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和‘放棄主業’之間的界限。

原時空的華藝兄弟在電影新生代崛起之後,不但沒有加大在電影產業上的投入,對己方影視資源進行更新換代,反而是將大把資金抽調到了建設華藝電影小鎮的工程中去,到最後雖然電影小鎮算是初具規模,但是作為公司安身立命之本的電影板塊卻被一大批新興勢力所超越,最終在馮剛失去過往光環之後,華藝甚至連一個像樣點的招牌都拿不出來……

當然,這也不能怪王仲均目光短淺。

畢竟,在公司上市之後,王仲均在身家水漲船高的同時,也見識到了許多過去想都不敢想的風景。

在見過了那些更廣闊的的天地,過去想都不敢想的風景之後,現在的王仲均回頭望去,總有那麼一種感覺——自己過去這十多二十年,完全是在浪費時間。

看看那些投行,哪個不是手握上百億資金?

再看看阿狸集團的馬芸,七八億資金隨隨便便就能拿得出來……

再看看自家的華藝兄弟……

真是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啊……

別說幾百億了,就算是七八億資金,也絕對是華藝兄弟一年的總流水了。

自己帶著兄弟辛辛苦苦打拚那麼多年,結果一年辛苦下來,隻不過是人家手中隨隨便便流動資金的數目而已……

在看到了這麼多‘風景’之後,讓王仲均再像原來那樣老老實實的拍電影賺錢,他當然會覺得速度太慢了啊。

明明隻要在股市上放幾個故事,發幾條消息就能輕輕鬆鬆獲得的東西,何必還要勞神費勁的出去打熬力氣呢?

辛苦了半輩子,總得讓自己過上幾天好日子不是?

…………

就在王仲均打定主意,開始計劃著逐步抽調資金,開始去電影化操作的時候,方雲墨這邊則還是穩紮穩打的在進行著各項工作的籌備。

首先是《舌尖上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