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方雲墨和王愷、宋佚二人在門口有一搭沒一搭的閑聊著的時候,距離影院沒多遠的一輛黑色汽車裏,許崢和他的妻子陶鴻正在朝這邊趕。
和陶鴻的泰然自若相比,許崢則要明顯著急了許多,不僅頻繁將視線看向窗外,而且還幾次試圖催促司機……
“話說你就不能消停會?”看著許崢來來回回折騰了好幾次之後,陶鴻終於忍不住了,“我說你能不能穩重點?那麼大個人了,你又不是頭一次來這種場合,至於這麼沒眼力見麼?”
“這次……不一樣。”
“有什麼不一樣的?”陶鴻眼睛一瞪,“是你沒經曆過從客串生生演成了主角還是沒經曆過從免費串場變成了拿片酬的人?”
一說起這個話題,車廂裏的氣氛變得更加尷尬了起來。
許崢自己好好想了想在拍攝《夜·店》時經曆的事情,然後他的臉上也出現了幾分哭笑不得的表情。
這事情……怎麼會就變成這樣了呢?
說起客串,其實在娛樂圈裏,找人客串從來就不是個新鮮事物。
如果把一部影視作品看作是一道由廚師(導演)精心烹飪的美食的話,那麼主演就是這道美食的主食材,配角則是這道美食所使用的各種佐料,幕後團隊算是廚師(導演)所使用的鍋碗瓢盆,那麼客串演員則應該算是上菜之前裝飾在盤邊碗底的雕花器皿……
一道菜有沒有這些雕花器皿來盛放裝飾顯然不可能會影響這道菜的整體品質和味道,但是如果食客(觀眾)們看到一道裝飾精美的菜肴,至少在潛意識裏會覺得這個廚師確實是誠意滿滿,而自己即將要吃到的菜肴也的確是一道上檔次,有排麵的大菜!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誰第一個想到用找人客串這種玩法的呢?
是英達!
就是曾經和方雲墨一起合作過《風聲》,在裏麵飾演金生火一角的那位。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準確的說是1994年播出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裏,首次出現的大規模客串演員。
那時候情景喜劇剛進入中國,還是個新鮮玩意兒。誰也不知道這東西到底觀眾接不接受,最後的收視率能有多少,於是乎劇組的經費也自然就比較有限——投資少最後就算是虧了,至少虧得不多嘛!
結果當拍攝了幾集之後,上級部門覺得光是靠口口相傳著實不怎麼靠譜,當他們想起要擴大影響力的時候,導演英達想出了一個法子:到處托朋友找“腕兒”來客串。
結果這個原本是導演發動自己的朋友圈拉人來幫忙的客串名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一兩個,十幾個變成了每一集都要有各行各業的知名人士前來客串……
是的,你沒有看錯!
當初《我愛我家》的客串名單裏不僅有王治文,薑珊,濮存昕這樣的當紅明星,甚至連司馬南,趙忠祥這樣的跨界明星也沒拉下。
通常來說,客串明星雖然名噪一時,但是他們一般都隻會出鏡很短的時間,作為推動情節或者是營造噱頭的工具人而存在,這種人要不是免費出鏡,要不是象征性片酬出鏡,反正很少有花大價錢砸給客串明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