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超賢和程慕勝決定離開香江,北上內地發展的事情並沒有在香江娛樂圈裏掀起什麼波瀾。
倒不是因為程慕勝和淩超賢的名氣不夠,無人問津,純粹是因為這兩位現在的決定,早幾年就已經有人做過了。
而且還不是一個人做過,是一群人都做過了。
這件事還得要從香江電影的現狀說起。
一直以來,香江電影人都有一個願望——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振香江電影的雄風。
不說能夠再現當年東方好萊塢的榮光,至少也要能夠緊跟時代的步伐,不至於被原本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的內地電影人所超越……
可惜,想法很好,但在具體執行的時候卻出了問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世界和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簡直已經完全是兩個維度了。
由於方方麵麵的環境都發生了變化,所以香江電影的沒落並不是可以歸結到讓什麼人負責的決策失誤,純粹是內外部環境發生巨變的結果。
想要拯救香江電影,首先必須看清楚這一點。
而在承認這個大前提的基礎上,不同的人卻有了不同的理解。
電影商人之稱的王京所代表的應該算是‘移花接木派’。
他這派人選擇的是率先北上發展,試圖將自己的理念與內地資本結合,讓香江電影以華語電影組成部分的形式,在內地各種資源的澆灌下綻放出全新的光芒。
簡而言之,王京那批人玩的是隻要能讓我當導演,我就可以利用導演的權力,把香江電影裏麵好的部分和內地電影的大環境相結合,拍出內地觀眾喜歡,同時也帶有濃鬱香江風範的電影。
且不說王京那些人到底做沒做到這一點,至少在作者君看來,他們的路子起碼是對的。
而以程慕勝和淩超賢等人為代表的另一些本土電影導演,雖然也曾經想過北上發展,但之前在《無間道》係列風靡一時的時候,他們卻最終誤判了形勢……
畢竟當時很多香江電影人都以為那部電影……或者說是那個題材能夠帶領香江電影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當中,所以才有了後來《線人》,《導火線》等一係列警匪犯罪題材電影的誕生……
當然,再後來的事情也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訴了他們一件事——僅僅依靠香江本土電影人,別說是重振過去的雄風,哪怕是維持香江電影不消亡都是一個夢想……
早在當年的嘉禾時期,周文懷就已經用大哥成的幾部電影證明了一件事——以香江一座城市的影院數量,觀眾人數,是絕對撐不起一部投資超過三千萬的電影收回成本甚至產生盈利的。
香江電影當年之所以能夠佳片輩出,主要原因是他們有全東亞,乃至於東南亞廣大地區的觀眾作為後盾。
而在以上兩派人之外,則是最頑固,最保守的一批。
他們既不承認香江電影的沒落,也選擇性的無視了內地電影市場,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
在他們的眼中,內地人傻錢多,哪怕不用怎麼努力,也一樣能夠拿到豐厚的報酬,而最誇張的是,他們不僅賺內地的錢,而且還時不時的冒出點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