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華藝兄弟上市為分界點很明顯就能夠看得出來,王氏兄弟在電影製作方麵的思路其實是有著很明顯的變化的。
上市前,喜劇當家,馮剛坐鎮,一切目標隻為了賺錢。
但凡是能夠取得高額投資回報的項目,不管知名度大不大,一切都可以談,而到了上市之後,他們卻隻願意投資那種有大明星,大導演,以及大投入的“大片”。
其實這也非常符合一家上市公司的經營模式。
上市公司最大的金主是股民。
而股民卻又並不一定是對娛樂圈有所了解的人。
所以想要吸引投資者的注意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拍大片,造新聞,別管有用沒用,賺不賺錢,反正先把聲勢給燥起來……
這個路子自然是沒錯的。
不管是拍大片還是製造新聞……
都沒錯!
這句話並沒有半點諷刺的意思。
大到一個國家的電影工業想要發展,小到一家公司需要擴大知名度,都的確是需要一堆的大片來為自己站台的。
小成本電影或許能夠在營收比上弄出個幾十上百的數據,但它們基數太小,再怎麼折騰,體量終究是有限的。
一部投資上億的大片,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是五千萬了,而一部投資千萬的小成本電影,百分之三百的利潤也才不過三千萬,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可問題是華藝兄弟步子貌似邁得有點太大了。
當國內百分之九十九的公司投資金額都還是用華幣作為單位的時候,他們已經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開始用起了米元。
說老實話,華藝兄弟這麼玩雖然誇張了點,但是至少和國際接軌這一點還是沒錯的。
可問題是他們投資影片的類型有點偏門。
《唐山大地震》,一點二億華幣,兩千萬米元左右,靠著馮剛的名號和賣出去的貼片廣告,雖然被方雲墨的電視劇版閃了一下腰,但還是依靠著國內市場做到了回本,小賺一番不成問題,可《開心魔法》,《星空》以及《全球熱戀》這樣的小眾題材電影也每部砸個一千多萬米元,這是不是就有點過分了?
黃柏鳴想要新瓶裝舊酒,將當年自己賴以成名的《開心鬼》換個包裝進軍內地市場,這個路子本身就是錯的。
《星空》、《全球熱戀》雖然有一定的前作\/姊妹篇基礎,可這兩部電影的前作都是投資千萬級別的小成本,一下子將製作成本飆升了N倍,市場能不能吃得下一樣也是未知之數……
哪怕是《新少林寺》也有同樣的問題。
《少林寺》當初風靡全國,稱一句國民電影絲毫不為過!
除了那個年代老百姓娛樂手段太少,大家壓根就沒得挑這個客觀因素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當時包括李蓮傑在內的一眾主演,都是有真功夫的。
於海,計春華,胡堅,於晨惠……哪怕是飾演女主角牧羊女的丁蘭,也一樣能打得像模像樣。
可到了《新少林寺》……
宣傳真功夫顯然是不行的。
劉德化臨陣磨槍練了幾個月,擺明了是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