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845 反派角色(2 / 2)

一直以來,對於像好萊塢六大這樣的頂級製片廠來說,追求更高的利潤從來就是它們運作項目的終極目的,即便是那些出自他們手中,以衝獎為目的的電影,所追求的其實也不過是獲獎之後能夠賣個好價錢而已,如今華國電影市場正是蓬勃發展的時期,這些經曆過好萊塢高速發展期的老牌電影公司自然明白其中所蘊含的機遇和商機……

正是出於這種考量,在未來的幾年時間裏,諸如《鋼鐵俠3》,《X戰警:逆轉未來》,《美國隊長3》,《變形金剛4》乃至於華納兄弟旗下的《正義聯盟》等超級大片,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華國演員的身影,雖然這些演員的角色並不重要,但還是著實讓華國的觀眾們開心了好一陣子……

當然,像這種“特供版本”的套路勢必無法長久,所以等到了2015年以後,對於這種類似於糊弄的模式,華國觀眾也很自然的就漸漸開始不買賬了。

在這個時空,由於方雲墨的出現,華國電影市場更早的開始被好萊塢大製片廠所重視,有了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原時空那種“特供”模式還會不會出現,倒是也難說得很……

不過那些東西都和方雲墨的關係不大,他現在最想知道的是這次華納兄弟和諾蘭的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這部電影作為諾蘭《蝙蝠俠》係列的終章之作,方雲墨不管是作為觀眾還是作為一個業內人士,自然是曾經看過很多次的,而在確認過諾蘭那邊的口風以後,他也很自然的在腦海裏又把這部電影給過了一遍。

平心而論,雖然《黑暗騎士崛起》完全也能夠算得上是一部合格的諾蘭式商業電影,但相較於係列的第二部作品——也就是那部驚豔全球影迷的《蝙蝠俠:黑暗騎士》,還是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差距。

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除了《黑暗騎士》上映前後的一係列宣傳操作和希斯·萊傑的身亡以外,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兩部電影的人物刻畫方麵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準確的說,是因為在《黑暗騎士歸來》中沒有了一個能夠足以和小醜這個角色相匹敵的經典反派形象。

貓女雖然和貝恩勾結,出賣了蝙蝠俠,但最終她還是沒能跳出美女愛英雄的好萊塢固有套路,轉變立場成為了蝙蝠俠的同伴;

貝恩雖然成功讓蝙蝠俠體會到了“斷背”之痛,但由於他在電影裏的大部分時間裏都在秀肌肉,所以即便諾蘭在劇本裏明明是打算把他塑造成一個“有勇有謀”的戰術大師,但從電影最終的效果來看,這個角色還是差了點意思;

至於電影的終極反派,也就是忍者大師的女兒貝利亞,這個由瑪麗昂·歌蒂婭所飾演的角色實在隱藏得太好,這在增強了電影最終懸疑反轉程度的同時也讓貝利亞這個角色的發揮空間變少了……

至於稻草人,羅賓,戈登局長以及其他一些路人角色,總體來說隻能算是有些特點但又不夠突出……

話說想到這裏方雲墨才赫然發現,如果華納兄弟和諾蘭真的是有意推動在電影中增加一些亞裔角色,那麼這豈不是意味著如果想要加入《黑暗騎士歸來》這個項目,他就隻能去扮演反派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