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第123章 心有所動(1 / 2)

收起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楚先生是豁出去了,給周易解釋了起來。

“不敢欺瞞陛下,如果不是親眼看到的話,真的很難想象那種場麵。

可以用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甚至還描繪不出那種場麵,讓人記憶深刻,並且深感愧疚。”

楚先生這兩句話一出,所有的人,呼吸都變得急促了起來。周易已經腦補當時的畫麵了,到處都是死人,而沒有人掩埋。

百姓離開家鄉謀生,到處變得荒涼一片,很難再找到活人了。

“下民冒犯,鬥膽舉幾個例子。最常見的就是百姓易子而食。

都說虎毒不食子,可是災難把人給逼瘋了。下民就親身經曆過那種絕望,因為是下民親身經曆,所以不敢欺騙聖上。

下民參與救災的時候,看到過一對夫婦尋找孩子,情深意切,感天動地。

然而下民判定,他們肯定有問題,因為災民大多麵黃肌瘦,有氣無力。可是他們夫婦兩人,並沒有出現麵黃肌瘦的問題,反而看起來像是精神出現了問題。

而且他們夫婦出手,搶奪別人的孩子,抱著就說自己的孩子,死活不肯鬆手。別人親生父母報官,因為事情太多,官府也沒有太大的辦法,認為他們失去了孩子,也非常的同情,隻能夠驅趕。

下民因為出於同情,就決定幫一下。結果下民一調查才發現,那對夫婦因為太饑餓的原因,把自己的孩子,當商品一樣和別人的孩子做了交換。

當天他們就把換來的孩子給殺了,並且煮沸以後吃了,這也是他們活的比別人好的原因。

同時也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夫婦一起瘋掉了。他們把煮熟的孩子屍體收起來,說是要給自己的孩子吃,給自己的孩子留著。

渾然忘記了,自己的孩子已經被交換給了別人。看到別人的孩子,就說那孩子是自己的,非要把煮沸的屍體,給報來的孩子吃,被憤怒的百姓躲避毆打。

而下民調查發現,他們的孩子,在交換給了別人之後,當天同樣被殺害吃了,為了以示王法的公正,這兩對父母,最終都被吊死了。

而這兩對夫婦,還隻是災難的縮影,並不是全部。”

“殺的好!”

楚先生剛剛舉了一個例子,大家還沒有說什麼,吳欣兒就在旁邊喝彩。她一直向往著江湖大俠一樣的生活,所以嫉惡如仇,對於這樣的父母,死了都是便宜他們了。

如果吳欣兒當時在場的話,肯定也是行俠仗義,為民除害的。

周易聽到這個舉例,心裏也不是滋味。你要說父母不愛孩子吧,其實他們也愛,要不然得話,也不可能自己下不去手,和別人進行交換了。

其實每個人即是善良的,同時也是邪惡的。他們對自己的孩子下不去手,對於別人的孩子,心理道德標準就低了,這也是為何,每一次天下大亂的時候,人們經常強調的禮樂崩壞。

禮樂崩壞意思,就是人們常說的不講武德,不懂規矩,法律秩序等等失去了約束作用,道德底線被不停的拉低,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崩壞。

每一次禮樂崩壞,也都意味著必將是一場大災難。

就像這對父母,他們愛孩子,卻不愛別人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下不去手,可以毫無顧及的去殺別人,吃別人。

在吃人之後,心裏的道德底線徹底的崩潰,以至於承受不住,讓人精神跟著崩潰,最終把自己給折磨瘋了。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惡有惡報,他殺了別人的孩子,並且給吃了。而別人同樣也做了和他們一樣的事情。

可是這對父母,即使自己瘋了,還想著尋找孩子,把食物留給自己的孩子。搶奪別人孩子的同時,還逼迫著別人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