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不知道應該說什麼好,對方這是在勸說他放棄皇位,可是皇位真的是說放就放的嘛。
索性對方也沒有把話說死,而是要求他看天下百姓的選擇。如果天下百姓選擇那些勢力,那就希望周易放下一切不切實際的幻想。
如果天下百姓選擇周易的話,那麼他也沒有什麼好說的,民心所向,眾望所歸。
要不是對方的身份,以及大家見麵純屬巧合的話,周易都要以為,對方是不是哪個勢力的說客了。
這個決定很難下,他也可以說謊。但是他不保證對方能不能看出來什麼。
“老大人,這一點朕無法保證你,但是朕可以答應你先在這裏觀察一陣子,看看情況再說。如果真的有那股勢力是天命所歸,比朕做的好的話,朕願意退出。
如果沒有讓朕滿意的話,老大人需要答應朕出山,幫助朕複國,同時也是為了天下的百姓。”
周易還是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不可能說隻讓自己付出的,周易可不想做這種虧本的買賣。
張瑞鴻笑得滿臉褶子,他是因為高興的。
“老夫已經垂垂老矣,行將就木。如果陛下不嫌棄的話,老夫願意每天和陛下探討一下何謂王道。
當然,這些也都隻是老夫的拙見。如果有什麼不好的話,還請陛下能夠海涵。”
張瑞鴻拱了拱手,這次沒有下跪。
因為他的目的達到了,他就是想把周易給留下來,一方麵是不想讓周易再被別人利用攪風攪雨,給天下百姓一個選擇的機會。
另一方麵,他也打算趁著這段時間,把自己這裏麵的經驗之道,整理出來的思想學說,向周易傳達一下。
還是那句話,文人愛名。有的人為了名去死,也有的人甘願隱居山林,整天以粗茶淡飯相對,從而專心研究學術學說。
人可以死去,但是研究出來的東西,卻可以世代相傳,千百年後,依舊有人為其頌名,成為千古佳話。
經過這幾年的冷靜,張瑞鴻把自己當官的所有經驗,以及一些好的改革方案,都已經經過整理,形成了自己新的學說。
當然,再好的東西,也要能運用,能夠為天下百姓謀福利,才能適應時代,被世代相傳。僅僅憑借他自己的努力,是無法辦到這一點的。
所以他希望接受他的學說觀點,從而讓自己的理念得以普及。
春秋時期,各家學派為了普及自己的思想,都會遊曆列國,希望得到當權者認可,這就是最簡單的例子。
而對於張瑞鴻的要求,周易同樣是非常的欣喜,他也沒有想到,對方竟然這麼痛快的答應了。
周易雖然是皇帝,但是卻是野蠻生長的皇帝。為何這麼說,因為根本就沒有人去教導他,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皇帝,他現在的觀點以及手段,完全是個人臆想的。
好不容易有一位帝師,還什麼東西都沒有教導給他。好不容易在臨死前說了幾句,但是也沒有深切的體會。
別的皇帝,除非是開國皇帝,一切都需要自己的摸索。
一般繼位的皇帝,都會有監國的機會。為何監國,就是為了培養處理事情的能力可是周易並沒有經過這樣一個階段。
再有就是托孤之臣,就是先皇覺得新皇年齡太小,都會認命幾個忠誠可信的大臣輔佐,一方麵避免出現亂子,另外一方麵也是為了培養新皇,學習治國理政的本領。
可是周易當皇帝,是真宗帝去世之後,陳虎一手安排的,並沒有可以托孤之臣。
而且他當皇帝的時間,滿打滿算隻有一年的時間而已,不能和處理朝政的大臣在一起,反而整天和太監在一起,如何去學習本領。
也多虧了他思想比較成熟要不然得話,他現在估計早已經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