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第286章 處理朝政(四)(1 / 2)

張瑞鴻說了很多小技巧,同時也對周易揭露了很多的潛規則。

其實,皇帝在接觸奏折之前,就已經經過很多輪篩選。一方麵是為了皇帝的安全,以免奏章裏有什麼毒之類的東西。

另外一方麵,也是為了篩選出那些平安無事的奏章。畢竟確實無事可報,這樣的奏章就會篩選下來。

但是不會處理掉,因為還有可能以後有用,或者說有官員定期檢查。

當篩選完之後,就是那些朝政大臣幫忙處理。也就是由國相領銜的六部,進行第二輪篩選。他們隻寫出自己的意見,但是卻不能替皇上下結論。

這就是國相以及六部大臣們的主要工作,他們處理完之後,才會交給明福這樣的大總管處理。

除非是什麼緊急的情況,必須交給國相定奪。國相帶著奏折去找皇上處理。其實大部分時候,皇上也是和其他人待在同一個大殿當中的。但是人家畢竟是皇上,你也攔不住。

如果遇到那些昏君了,他們甚至連來都不來,必須那些奏章去找他們才可以。

情況不是太緊急的,那麼掌印大總管就會按照輕重緩急,分門別類。一般是先軍後民,先邊後內,以及先人禍後天災。

這都是有一套手續的,萬一事情太多,皇帝連夜也沒有差看完,那麼就需要這種分類了。但是第二天會同樣很忙,依舊有緊急事需要處理,有時候一份奏章,甚至可以壓一個月之久,到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畢竟太祖皇帝之後,各皇帝都被打怕了。所以都是優先處理軍務,在處理民生之類的問題,畢竟軍務問題刻不容緩。

再接著是邊疆問題,畢竟邊疆問題處理不好,很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邊疆被攻破,或者說邊疆邊軍投降敵人之類的。

最後在朝廷的眼裏,人禍是大於天災的。所有的人禍,那必須鎮壓。大乾的士兵,對外外行,對內內行,一直保持著高壓統治。

張瑞鴻不太讚同這種方式,但是他也老老實實的說了,這是一直以來的潛規則。

在皇帝批改了閱之後,在下發到六部。要麼以聖旨的形式,要麼以朝廷公文或者邸報的形式,再下發到地方。

那麼這份奏章才算是徹底的結束,走了一個圈。

皇帝這麼做,也是有自己目的的。

其一為了集權,把國家大小事務攏在自己的手裏,可以讓自己做到心裏有數,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

畢竟不管其他人的意見如何,最後是否采用,都看皇帝自己的態度。有的時候,他覺得朝臣的處理方法不妥,他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誌去修改。

為何周易那句何不食肉糜能夠傳出去,那是皇帝的意誌,不管對錯,都不能修改,這就是皇帝的權勢,至高無上且不允許違背。

其次為了防止結黨營私,防止官員之間的腐敗等等。

畢竟朝臣如何處理,他有點不放心。萬一違背了自己的意誌那就不好了。而且朝臣如果推卸責任,處理錯了的話,那麼結果很可能就是成千上萬的百姓受苦。

以前皇帝勤政愛民,都需要檢查一下的。萬一大臣收受賄賂,打壓異己的話,這就不好了,所以大臣們不能自己決定,必須要皇帝親自拿決定,你可以提意見。

至於最後接不接受,你說的就不算了。

還有就是皇帝這麼做,是為了博取好的名聲。畢竟一位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天下百姓都是愛戴的。

想要讓大家知道你是勤政愛民,那就要親力親為,批改奏章是最簡單明了的途徑了。

試想一下,一位皇帝每天夜裏批改奏章到半夜,那是多麼的偉大啊。如果你吃喝玩樂到半夜,那麼你就是昏君。

最後一點,那就是為了防止皇權分散。跟集權是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