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沒有說話,就這樣安靜的聽他們述說。大部分都是張瓊在說,也不知道是因為太緊張了還是別的原因,譚雲同除了激動之外,就沒有其他的動作了。
沒過多久,明福就拿過來一份聖旨。這是周易示意的,打算給張瓊和譚雲同封官,徹底的收服兩人的衷心,也要收服這支千人部隊。
可是現如今,他又遇到了一個麻煩。
如果按照忠誠度來算的話,譚雲同對周易的好感達到84,這麼高的好感度,比和周易一起出皇宮的大部分人都要高。
而張瓊的好感度隻有73,這就讓人比較奇怪了。雖然張瓊的也不低,但是明顯沒有譚雲同更加的可信。
可是按照能力來說的話,譚雲同真的隻是一般般而已,要不是他是一名老兵的話,恐怕都當不成現在的校尉。
然而譚雲同和張瓊都是校尉,他不能夠區別對待。畢竟兩人代表不同群體的利益,必須要一視同仁,才能收服所有的人。
所以按照能力來說的話,周易比較看好張瓊的,按照好感度,或者說能夠讓周易放心的話,他就會選擇譚雲同。
這個現象,他很早以前就發現了。
那些不認識的普通人,周易以皇帝的身份與他接觸,越是普通的人,當得知周易身份的時候,好感度就會越高。
而那些越是聰明的人,越是有自己的想法,好感度就會越低,呈現兩極化現象。
周易隻能理解為,越是聰明的人,越是有自己的小心思。越是親近的人,對他越是沒有畏懼,自然也就沒有太高的好感。
但是越純樸的人,越是忠誠。越是不認識的人,對他越是友好。
兩全其美的事情不多,周易就需要做出選擇了。
到底是信任張瓊,對張瓊委以重任。還是說重用譚雲同,對他委以重任。不過周易覺得,即使把譚雲同扶了上去,恐怕也會被張瓊架空,同時還會影響張瓊的忠誠度。
而且周易的處境,不允許他去按照自己的脾氣來。
同時,周易現在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一條狗。這樣比喻雖然難聽,但是他卻不能胡亂來,所以很快就有了答案。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校尉張瓊,譚雲同響應聖旨,不顧個人生死帶隊勤王,此為一功。
在西北對抗佛國,英勇殺敵。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過不在二人身上,此為二功。
最後是嚴守軍紀,士兵訓練有素。在潰敗之後,依舊沒有選擇投降,而是向著大乾,此為三功。
特封二人帶領的部隊為忠勇衛。封張瓊為嶺左衛將軍,封譚雲同為嶺右衛將軍,統領忠勇衛。
張瓊暫代忠勇衛主將一職,譚雲同暫代忠勇衛副將一職。希望二人能夠同心同德,互相合作,再立新功。
欽此!”
周易這次為了收買人心,也算是非常大方了,直接封兩人為稱號將軍。
這是因為周易從封王事件中得到的經驗。封賞不一定非要給錢之類的,周易也給不了大家這些東西。
可能在物資上麵,周易非常的窮困潦倒。但是在名義上麵,他可是天下最富有的人。這一點不服不行。
陳虎擔心給錢給物穩定三境,就是在增強對手的實力,從而削弱自己的實力,陳虎不可能願意給的。
但是不給又不行,畢竟他需要穩定三境。所以他就給了名義,那就是封王。雖然實質性的好處一點都沒有,但是三境依舊十分的高興,比給錢還要高興。
從這件事當中,周易明白了,封賞不一定非要給東西,名義不比金錢的誘惑低。為了試驗一下,他還對趙海清進行了誘惑,效果也是非常的不錯。
畢竟人活一世,主要就為了名利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