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京都的時候人少,而且還都是身強體壯的軍士,以及代步的馬車,速度還算快的。可是在回去的時候,卻是一條長兩公裏的大隊伍。
速度也被拖到最慢,比一般的軍隊行軍還要慢。畢竟這個隊伍當中,有一半的老人孩子,速度就算是想要加快也不容易。
魏宏在前麵帶路,趙海清負責壓陣。因為都是將軍的原因,他們兩個是有馬匹的。
譚雲同雖然也是衛將軍,此時卻給周易駕車,成為了一名馬夫。其他的馬匹,都用來拉那些裝備,以及糧食了,因此也就失去了代步的工具。
這還是因為難民互相照料,不然一些人還真的趕不上。畢竟七八歲甚至還小的孩子都有,還能怎麼辦。
周易的身體素質雖然不錯,但是他也隻有十歲而已,他不可能說為了收買人心,要和這些人徒步吧,那樣的話,更會拖慢整個隊伍。
路上也遇到一些村鎮,不過都殘破不堪,一幅荒涼的畫麵。不知道這次戰亂所造成的災難,什麼時候才能夠結束。
“陛下,恐怕我們那裏,根本就住不下這麼多人。”
青玉小聲地說道。實在是太無聊了,青玉沒話找話的和他聊天。
已經過去了兩天的時間,也隻走了將近三分之一的路,實在讓人難以忍受。
關鍵是這麼多人,大部分都要先養著。明年開春之前,估計沒有多少人可以用上了,這需要很大一筆糧食。
此時周易也在思考著,應該如何處理比較好。實在不行的話,大不了大規模的推行孤獨園,把他們集中起來管理,同時也組織他們進行一些勞作之類的。
所謂的孤獨園,並不是周易一時興起想到的,而是有很久的曆史了,類似於現在的孤兒院和養老院的合體。
這算是一種官營的非盈利機構,一般都是朝廷出錢,在各縣一級別建造的救助站,收納孤兒和年邁的老人。
太祖初期也使用過,因為當時戰亂,很多百姓失去了親人,從而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為了盡快恢複社會生機,在全國各地大力推廣。
開始的時候,為國家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廷負擔越來越重,最後越來越名存實亡了。
孤指失去父母親人的孤兒,一般是十四歲以下的孩子,才能夠進孤獨園。超過了十四歲,算是已經能夠自食其力了,就會被趕出來。不管你是要飯還是別的。
當然,你也可以不離開,成為孤獨園的一份子。就是照顧裏麵的人,而且國家還給你分田。
獨指失去了老伴,或者說沒有老伴,也沒有子女的獨居老人,年齡必須達到六十歲,然後才能進入孤獨園。
並不是說誰都能進的,指標非常的嚴格。孤兒家裏有伯伯,叔叔之類的親人,都不算孤兒,即使挨打挨罵,也不允許進入孤獨園,必須跟跟親人生活。
老人同樣如此,開始的時候收人還比較寬。後來隻要有兄弟,兄弟有子女的,也不允許進入孤獨園。
隨著戰爭結束,人們安居樂業之後,孤獨園的開資沒有減少,反而不停的增加。這都由朝廷負擔,可沒有民間捐獻的說法。
再加上官員的腐敗,層層克扣之下,成為了地方問朝廷伸手要錢的理由。
負擔不起的朝廷,隻能夠給孤獨園劃分土地,讓孤獨園也進行適當的勞作,並且是永久免稅,希望孤獨園能夠自產自足,減輕朝廷的壓力。
各地官府和貴族,就像是聞到了腥味的貓一樣。開始暗地裏勾結,買賣孤獨園的田地,畢竟這些田地都是免稅的。
結果沒多久,各地孤獨園名下的田地都被瓜分完了,而孤獨園一沒有朝廷的資金,二沒有了田地的產出,沒過多久就紛紛倒閉了,徹底的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