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步入一中的校園,這個校園的曆史已經很久了,羅小林的媽媽和丸子,阿風的媽媽就是在這個校園裏成為了閨蜜,然後維持了這麼多年的友誼。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就是這麼微妙,緣分將陌生的人變成了好朋友,持續的交往讓這個聯係由弱再變強,最後成為一生的摯友。
這個校園裏的一切都很陳舊,當羅小林推開高一(1)班的大門時,總覺得那扇門下一刻就要從門框裏脫落。座位隨著屁股的落下發出吱吱的聲音,而且更為誇張的在於,這個凳子是長條凳,同桌兩人坐的是一個凳子,羅小林總覺得這個凳子像極了遊樂園裏的蹺蹺板。
當高中的班主任邱老師站在講台上鼓勵大家要以考上好大學為目標的時候,羅小林的內心十分迷茫。在羅小林生活的小縣城裏,大家對於教育沒有多麼上心。每年能夠考上大學的人也並不多。小學畢業後,很多農村的孩子就出去打工了,也就是新聞裏經常報道的那些童工。然後等到初中畢業,有一部分同學可能就不會念高中了,成績差的就會讀一些專科或者護校之類的。最後進入高中的高考之後能上大學的也隻有這兩所重點中學裏大概200多個人。求學的路是越來越窄的,但是羅小林在她那個年紀,並沒有想過未來。事實上,羅小林也沒有想過自己的人生該怎樣規劃,沒有人告訴過她這個概念。她甚至沒有離開過縣城,也不知道外麵的世界長什麼樣。
“同學們,高中三年是你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這三年的付出將決定你的一生。你能不能考取好的大學,決定了你未來是坐在辦公室,吹著空調賺錢,還是風裏雨裏的賺辛苦錢。”邱老師是一個憨態可掬的老頭,但是他的大道理那真是一套又一套。
“我們按照學號點一下名,然後大家按照學號順利從第一排開始往後坐,調整一下座位。”
邱老師的學號其實就是入學考試的排名,看來這個排座位的方式,就是優等生聚集優等生,差生聚集差生,沒有一點兒初中時候的一幫一帶動了。
羅小林在(1)班是第5名,所以她坐在了第一排最中間的位置,旁白是第6名,一個羅小林沒有見過的男生,“羅小林嗎?你好,我是李一帆。”同桌很自然的打聲招呼。
“你好,我是羅小林,我們認識嗎?”羅小林很奇怪的問道。
“你以前是不是三中的,我也是三中的,我11班。”李一帆很自然的解釋到。
“哦哦,不好意思,我這個人圈子特別小。”羅小林很尷尬的解釋,她確實很不擅長交際,別說是11班了,就是她自己初中的班級裏,50個同學她能對的上號的也就十幾個。
“你那時候參加物理競賽班,我坐在你後麵,所以對的上號。你可能上課認真,沒有回過頭。”李一帆笑著打趣道。
“是嗎?你也參加了物理競賽班啊,我真是沒有注意道。”羅小林越發的覺得自己是個性格孤僻的人了。
簡單的招呼結束後。兩個人都各自安靜的打開新書看了起來,沒有別桌那種自來熟或者很熱情的認識過程。
“以後咋們的座位就是根據每學期期中和期末的班級排名來確定,其餘時候,正常輪轉,從左向右每兩周換一次。”邱老師在一片熙熙攘攘中說明了換座位的方式。按照這個換法,羅小林在期中考試之前都是和李一帆坐同桌啦。
高中的晚自習比初中多了一節,下課都是九點半了,羅小林的爸爸媽媽給她買了一輛自行車,商量好從高中開始不再接送了,畢竟也是大孩子了,不用再擔心過馬路的安全問題,被人拐賣的智商問題。
其實羅小林也喜歡自己騎車的感覺,可能是動畫片看多了,她總是喜歡敞著衣服,讓風把衣角高高的吹起,感覺有種酷酷的體驗。騎著自行車,還能耍個帥,也不用家長陪伴,有種自己對於未來的掌控權,這個年紀的孩子總有一種年少的輕狂,似乎覺得自己是電影裏的主角,得時刻保持絕美的出境狀態。
羅小林在第一周都沒有意識到同桌的動態,反正她都著急著趕回家,家裏有媽媽早早溫好的牛奶,還有一些餅幹之類的零食。直到第二周,她才在猛然間問了李一帆一句,“李一帆,你不收拾書包回家嗎?”
“我住校。”李一帆簡單回答道。
“哦,怪不得看你不收拾書包呢,那我走了,再見。”
“再見。”
原來李一帆是住校生,這個比例在班級占到一半,因為在這個小縣城裏,集中在縣裏的人口遠遠沒有分布在各個村落裏的人數多。住在城裏的孩子可以每天走讀,回家吃飯回家睡覺,可是住在村落裏的孩子則不可能每天往返了,因為村子可能離高中幾十公裏地,那這一部分學生就需要吃住在學校,周末坐城鄉之間的大巴車回去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