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流轉,歲月如梭,又是一年的悄然而過,隨著十月的第一場大雪落下,已經來此快有一年的唐瑾不由得心生感慨。
站在窗前,透過窗子看著屋外紛紛揚揚的雪花,唐瑾的嘴角扯過一抹莫名的微笑,接著緩緩走回了屋內。此時的屋子,可不再是當初那個簡陋的蒙古包,而是一棟標準的趕緊混凝土結構的二層小樓,其樣式也是以現代化的別墅為模板。
隻不過,相比於現代化別墅,他這間倒挺像是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式別墅,除了沒有那些華麗的雕花以及鮮豔的壁爐,其餘的木製地板、皮質沙發,乃至樓梯玄關之類的也都是滿滿的英倫風。
而在這一年的時間裏,唐瑾並沒有拿出太多的技術,僅有的也就是水泥配方,以及鋼筋的鍛造工藝這兩種,剩餘的都是一些在玻璃、煤炭、水泥的基礎上延伸出去的小東西。
但哪怕隻有這些整個汗蒙部落也完全可以說是大變樣。最突出的兩個表現就是住宅區和種植區,首先住宅區就不用說了,安全結實且保暖效果巨好的鋼筋混凝土樓房可謂是家家必備,一年的時間裏無數棟或高或矮的的小樓拔地而起。
說到這就不得不不提一下汗蒙部落的建築工們,雖然剛開始建設溫室的時候有些差強人意,但是隨著建設任務的增多,以及唐瑾為了早日改善自己打的住房條件對他們進行的建築學培訓,這群建築工們的水平直追前世那些經驗豐富的建築團隊,不僅已經可以獨立進行建設活動甚至於還能舉一反三在唐瑾別墅的建設風格上加入一些汗蒙的元素,搞出了獨屬於汗蒙的建設風格。
同時隨著混凝土房屋的大力建設,唐瑾的集中供暖計劃也開始實施,一條條管道已經開始鋪設,暖氣片也已經安裝上了,就等著最後幾節管道鋪設完畢,就可以正式供暖了。
除此以外,變化最大的便是種植區了,現在的種植區完全可以改名為溫室區。因為北境的夏天實在太短,而且熱量不足,與其留下一部分露天地種一些沒什麼用的糧食,還不如都改成溫室來的有用。
說到這不得不提一句,北境的礦物是真的豐富。如此大量的建設溫室,玻璃還好說,鋁合金這玩意可不容易得,但人家汗蒙就是做到了,而且還一副沒費什麼勁得樣子。還有那用來燒製磚頭的原料以及鐵礦,對於他們來說就好像用不完一樣,從來沒見有過短缺。對此唐瑾隻
能歸結為北境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以及地廣人稀的好處。
事實上,唐瑾這一年在汗蒙所做的一切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解決了溫飽問題”,算是邁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步,呃,跑題了。
當然了,這麼說其實也算可以,雖然唐瑾並不打算在汗蒙建立社會主義製度,畢竟他隻所以幫助汗蒙並不是為了在這裏建設一個國家,而僅僅隻是把他們當成一件工具,一件在未來能幫他在那所謂的‘萬子奪嫡’中取得優勢的工具。
但有句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不讓汗蒙的人先吃飽穿暖,他即便想在這裏發展軍工業也沒辦法進行,畢竟你不能指望一群快要餓死凍死的人有足夠的心氣和體力投入到沒有什麼實際用處的軍工產業中。
而且唐瑾一直記得自己的最終目的,將自己打造成汗蒙部落的神,而對於這些連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人來說,能讓他們吃飽穿暖的人跟神的差距並不大。這也是為什麼唐瑾先從農業和住房入手的原因,先在所有人心中留下一個好印象,然後再一步步展現自己的力量,中間夾帶著些傳銷式洗腦,整件事便算是成了。
“也是時候給我自己謀點福利了。”看著窗外的大雪,唐瑾取下自己的裘衣,披在身上,徑直向這汗蒙部落的建設區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