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準備做一扇“門”。
初步設想是,將連接兩個時空的虛線恒定在這扇門上,平時關閉,在需要的時候打開(激活)。
這樣做的好處的節省意識能,並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可以用以頻繁而大規模的時空穿越。
之前的版本耗費太大,一直維持它幾乎等同於一個小號的蒼穹,更不用說重複建立多個了。
隻是該怎麼實現呢?
單純的【意識能】肯定是辦不到,需要結合【物質能】在應用層麵做一些淺層的嚐試和改變。
此刻他站在臥室的房門前,展開的高維視野鎖定了一號域內空間的蒼穹,在門內的三維空間上畫線,讓一個漩渦出現在門上。
早就準備好的物質在手上粉碎,分數維提取,成為另一種幹涉力——【物質能】。
然後將自己想要實現的效果形成幹涉,讓物質能化作一團朦朧的光波,覆蓋在門上。
一層肉眼可見的光膜貼上去,門上的漩渦平複了,恢複了門的舊觀,連同兩個時空的虛線回縮進門內,通道暫時關閉。
撤銷高維視野,他走過去擰動門把手,輕輕打開,虛線出現,向另一個時空的立體空間延伸,一個臨時的通道就這樣建立,門外果然換成了1號域內時空的荒涼與陰暗。
走進“1號域內時空”回身看,隻見離地三尺的虛空中,一道門很突兀的懸浮著。
將門關上後,兩個時空的通道就不複存在,門也不會消失。
吳新滿意的點了點頭,物質能與意識能的結合很有趣,還有很多可以實現的應用場景,考驗著他的想象力。
但要說就此改變了規則,還是太早了。
因為這扇門的神奇功用是建立在【物質能】沒有耗盡的情況下,一旦門上的幹涉力消失,這扇門就會歸於平凡。
所以,它需要定時充能。
這距離他想象的還相差甚遠。
規則應該是標準,就好像火焰一定會發光,溫度一定會傳遞,能量一定會守恒,三角形一定是最穩固的圖形結構,並不需要一個外因來維持它。
這讓他意識到,自己在知識和能力上的欠缺。
現在隻能做到這種程度了。
吳新可不想自己給自己找事兒幹,每天還要記掛著充能的問題。
有沒有辦法迂回呢!?
讓門自己充能?
但前提要有能可充才行啊。
他看向周圍。
可以提取【物質能】的材料隨處都是,但毫無意義,需要他粉碎和提取。
那麼,用一個微型的蒼穹做一個完全封閉的“電池”,將粉碎提取的物質能放置在這個“電池”內,電池空無一物不用擔心沉澱,再用一根“管子”做成“電路”,將所有的門都串聯起來,那麼平時就隻需要更換電池或者給電池充電就可以了,算是迂回的達到目的?
這樣的結構應該可以,就是不知道功耗如何,功耗太大的話,也沒有什麼意義。
試驗一下就知道了。
打定主意,吳新返回了經典時空。
半個小時後,十幾道門在1號域內時空一字排列,整整齊齊,全都離地三尺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