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文德殿。
天色還沒有亮透,文武百官就按照職位高低在寬敞的大殿中靜候太宗的上朝,披紫著紅穿綠的官員們層次分明,各自恪守自己身份,立足於之相同的位置。
不管是最前麵的三師三公,還是最後麵的翰林禦史,全都挺直身板站立,頗有要賽一賽誰更雄赳赳、氣昂昂的意味。
不過,看見趙若飛陪著太宗從殿內出來,所有人立刻就集體彎腰躬身行禮,禮儀無暇,整齊劃一。
太宗坐上正中的龍椅,坦然受禮。
趙若飛也站在臣工前麵,與他們一起朝太宗行臣禮,禮畢方坐到為他聽政特設的座位上去。
“今日大朝會,朕先宣布一事:國朝的糧食大豐收了。今年凡是實行了新的種植方法的州縣,糧食都大增五成以上,這些天各地官員的報喜折子陸續遞到朕前,亦有各地民眾送上萬民傘,實在可喜呀!”太宗此刻的心情極好,臉上洋溢著掩飾不住的笑意。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百官齊聲歡喜道賀。
“陛下,據臣下統計,今年國朝的牛馬驢的產仔量比往年最少增加了兩成,照此態勢,不出三年,我朝就不會缺少農用的耕牛和軍用的戰馬了。”宰相宋桐適時躬身彙報道,繼續錦上添花。
“好好好,這也是個大喜之事。”太宗拍著龍椅的邊靠,高興地說道。
“諸卿,富順監那邊,前日也傳來喜報,說是那邊的鹽井已經打出鹽鹵,鹽鹵水質地極好,曬製出來的都是精鹽。
這接二連三的喜事,都和一個人有關,就是我們的開府儀同三司,都是他的功勞。
國朝如今民豐足,倉廩實,得益於他獻上了農耕育種的辦法,也得益於他獻上鹽井輿圖和改良農具的詳細圖冊。其所行所為都助力於國計民生的天下大事,居功至偉。
朕決定,進開府儀同三司國公爵,即日起為其敕建國公府,爵名為:興國公。”
“陛下聖明!開府儀同三司進興國公,實至名歸!”太宗語落,所有的臣工齊聲說道。唯有坐在下首的趙若飛目瞪口呆,愕然地看著殿內眾人。
“陛下,這個事最好再行商議,開府儀同三司的袍服都尚在兒臣殿中存放著,如今再進興國公,開府儀同三司未必願意接受。”趙若飛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到宰相宋桐的旁邊,對著太宗施禮道。“開府儀同三司曾對兒臣說,她所做之事隻是想為天下民生盡綿薄之力,不希望得到額外的賞賜。”
“開府儀同三司不希望得到朕的賞賜,但是朕也不能無視其功勞,大功之人,當的重賞。”太宗說道,“著禮部、工部即日起按一等國公儀製定出興國公所需配置,交由朕親審。”
“是,陛下。”禮部尚書和工部尚書立刻出列,躬身領命。
“陛下……”趙若飛堅持自己的建議,還想要繼續勸阻。
“這事無需再議,明王回座。”太宗揮手打斷趙若飛的話,讓他不要繼續再說。
趙若飛隻好無奈地返回自己的座位,跟著大家開始另一個議題。
下朝後,趙若飛悶悶不樂地回了自己的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