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第364章 安寧公主(1 / 2)

京城下了第一場雪的時候,安王迎請的安寧公主的馬車也靠近了京城的內城門。

得到消息的趙若飛帶著宋桐等一眾朝臣在內城門外等候,望著來路翹首以盼。

終於還是把安寧公主請回來了!

大家的心中都鬆了口氣,沒有想到一向不理事的安王竟然做到了連明王都沒有做到的事情。

“聽說是附近的村民點火烤吃獵物,把安寧公主住的那座山給燒了,就連安寧公主清修的庵堂也被燒了一大半,死了幾個人,安寧公主才不得已下山的。正好安王被太後派去請人,在山腳接到逃離火海的安寧公主,還說自己封號為安王,而安寧公主的名字也有個安字,很是有緣,以此套上了交情,之後就說服了安寧公主來京看看。”

有些消息靈通的人在向旁邊的人解釋安寧公主願意來京城的原因,其他不知內情的人聽了,也是原來如此的恍然神情。

隻是安寧公主雖然因為安王的勸說,答應來京城看看,卻沒有說會在這邊定居,將來離開也是有可能的。

該怎樣把她挽留下來呢?大家都在心中思量起來。

太祖得明宗提拔於微末,後來又委以柱國之重,但是太祖卻借著明宗給的兵馬起事,奪了他的江山,並殺害了禪位給他的幼帝和明宗的另外兩個連話都還說不流利的幼子。

這種行為,等同是滅了自己的恩公全家,是典型的忘恩絕情之人。

若非是明王趙若飛的賢明形象挽救了趙家的聲望,這件事就是一個最大的隱憂,有心之人可以隨時拿出來攻擊趙家,哪怕是那人造反,也可以說自己是撥亂反正。

太宗雖然指使史官淡化了這件事,但是這件事本來就是千真萬確的,如何淡化,事情都會留在史書上。

迫於太宗施加的壓力,史官隻把往事一筆帶過,但是一些野史,卻是非常詳細地還原了當時的真相。

明宗後妃集體自殺,也震撼了不少文人士子。

一些話本子也用各種隱喻來說這個事,嘲諷趙家人無德。

哪怕太祖臨死之前真誠懺悔,也沒有讓人多認可幾分。

大家任由趙家人繼續坐著那個位置,是因為外敵虎視眈眈,擔心內部再亂,苦的隻有普通民眾,所以才吞聲忍氣。

當然,這也和謝漫洛母親的約束有很大關係,若非她讓前朝之人隱忍,如今高居廟堂之高的人早就未必是趙家了。

在最尷尬的時候,趙若飛橫空出世,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隻有十多歲的趙若飛不但才能卓絕,而且心懷大義,小小年紀就懂的把軍功讓給手下將領,其仁義之舉,一下子就折服軍中的一眾將領。

之後,大家從他的身上看到了更多的閃光點,他一心為民,凡是有大的苦難來臨,他總是衝到第一線,永遠都和勞苦大眾站在一起。

為了振興教育,他更是把自己的用度減了又減,把省下來的每一個銅板都用以各地書院的完善和貧困學子的補助。

……

所以,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選擇性地忽視太祖所犯的惡。

若是護國大長公主的女兒願意接受朝廷的誥封,入京居住,那麼,史官也就可以用明宗後人並沒有追究太祖之過來美化之前的事,甚至是把責任推到已死的那些老臣身上去,說太祖當時這樣做,是被奸臣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