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更送到。讀者交流群:73284031歡迎來到瀟灑的family!
拱你妹!
滿嘴之乎者也的酸儒,連句話都不會好好說,隻知道空談。唐安心裏不屑,道:“師兄也說了,綱之本在於為民,那豈不正是應了民為國之根基一說?”
眾人聽他這麼說,頓悟原來他是要套陳躍然自己說出綱乃為民這樣的話來,暗道這小子果然狡猾。
“師弟錯了。”陳躍然不中他的計,道:“愚兄剛才說的是‘綱之道在於為國為民’,先有國,後才有民。”
“百年過後,民仍為民。可是國若破了,從此便再也無國。”唐安說道,“師兄的錯誤,在於尚未明白國的定義。國的意思是有土地、人民和主權的聯合體,三者缺一不可,若沒有民就根本不能稱之為國。”
“但隻要有國,綱便不會消失。有綱方可治國,後而興民。”陳躍然微微皺眉,想不到唐安竟如此犀利,抓住他一點小小的語病就窮追猛打。“綱的製定,耗費了無數人的心血,是賢人智慧的精華。唯有尋綱而行,才能治有所成。譬如我們書院,人人都知道該遵禮義行事,忠孝悌之道,故而成君子之名。國家亦然,士大夫凝力苦思治國之道,方成我大唐今日威加海內之勢。”
“好!”
天字甲班的人聽陳躍然說的精彩,帶頭鼓起了掌。
“本末倒置,錯的離譜。”唐安不屑道,“師兄所言,唐安實在不敢恭維。子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孟子雲‘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古代先賢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們從諸侯爭霸的成敗興亡中看到了百姓的重要性。曆代賢明君王也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才會以民為天,因為他們知道君民好比舟與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師兄剛才說我大唐近日有威加海內之勢,也是因為內部平定,百姓富庶,才能讓我大唐將士能夠沒有後顧之憂的一致對外。說來說去,這都是民眾的力量。”
聽唐安說的起勁,地乙班也不甘示弱,拚命鼓起了掌,還挑釁的衝天字班的人擠眉弄眼,那意思是:看到沒有,咱們地乙班的人跟你們頭號才子比鬥都絲毫不落下風哩!
陳躍然道:“民眾的力量不可忽視,但是我們今日所論之分主次。若是無綱,百姓便會沒了指引和方向,如同一盤散沙一樣,那國家如何能有力量博弈天下?”
唐安道:“人之所以為人,便是因為人有思想,有目標,有野心。從原始社會演變至今,人才發展成了現在的規模。我們的朝代在變,製度在變,有些朝代的人們生活反倒不如從前,這是不是說明曆史在倒退呢?”
唐安的話如同一把利劍,直刺陳躍然胸口。既然時代在前進,那汲取前代教訓的後代們,在綱領製定上自該更好才對。簡單的一句話,卻是對陳躍然綱領論最好的打擊。
陳躍然略一沉思,道:“綱領雖然是一方麵,卻也要看施政者。若是施政不到位,難免讓一些好的綱領難以貫徹。”
這番話未免有些牽強,也恰恰應了薛臨淵對陳躍然“靈活不足”的點評。
唐安見他應變不足,臨時發力,道:“師兄此言差矣。就算是有好的綱領,為何貫徹到最後,一些朝代仍舊滅亡了呢?難道他們的綱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