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背棄 (四 下)
大凡刀頭舔血的人物都在乎一個口彩。劉霸道試圖否認李密的是《桃李章》所指的真龍天子,鬼使神差卻把天命歸到了李旭頭上。如果此事真的一語成讖,聯軍的結局可就要大大的不妙了。
當下,高士達和劉霸道都不敢再繼續這個話題。心中卻暗自做出了打算,如果發覺事態不妙,本部兵馬絕對不和博陵軍硬拚。姓李的從小兵做到大將軍隻用了五年的時間,照這個崛起速度,他是下一個真龍天子也不無可能。自古以來,與真龍天子作對的人沒一個好下場,所以即便對方是真命天子的可能性隻有三分,高、劉二人也得打起十分精神應對。
他二人在蕪蔞城中疑神疑鬼,卻沒發現危險已經悄悄地降臨。知世郎王薄的分析非常準確,暴漲的滹沱水和豬籠溪給成建製的兵馬調動製造了巨大障礙。官軍如果強行渡河,很容易被西岸的斥候們提前發現。但連綿秋雨和暴漲的河水同樣也阻擋了斥候們的目光,在他們探聽到的消息裏,眼下兩路隋軍還在白馬坡前的營盤中修整。實際上,兩路隋軍早已經冒著秋雨,悄悄地趕到了距離河間郡城隻有四十裏,中間卻隔著兩條河的博野縣。
在博野縣城,李旭和楊義臣截到了蕪蔞縣令派遣心腹死士送來的流寇最新動向。為了證明消息的準確性,蕪蔞縣令時德方刻意咬破中指,用白綾寫了一份血書。懇請楊、李兩位將軍一定要早日渡河解民倒懸。大軍抵達之日,他會帶領自己的仆從冒死打開城門,以求將流寇頭子繩之以法。
“仲堅以為我們應該先對付哪路?”命人將信使帶下去休息後,楊義臣指點著桌案上的血書,低聲和李旭商量。(17k中文網買斷作品,請勿盜貼)
“流寇們的戰意不強,無論咱們先吃下哪一路,其他兩路肯定會望風而逃!”李旭想都沒想,直接回答。
通過一個多月來的接觸,雙方對彼此的脾氣秉性都有所了解。在沒見麵之前,楊義臣本來還懷疑李旭有擁兵自重的野心,現在卻覺得年青人隻是想法比較獨特,行事略嫌冒失而已。自己在同樣的年齡段也是率性而為,很少計較後果。但在官場的時間久了,就慢慢接受了其中規則,不會再輕易去觸那些誰碰上去都要頭破血流的底線。
況且李旭在博陵等地采取的那些措施,的確也收到了穩定地方的成效。你說他借恢複科考和屯田的手段收買人心也好,排斥異己也罷,其治下六郡,卻是目前河北最安寧的一塊桃源。非但不再有大股流寇騷擾地方,並且很多其他郡縣的流民還拖家帶口向那裏跑。如果河北各郡都能像李旭治下一樣的話,楊義臣覺得自己就不用終日為了後路不保而擔憂了。
在李旭眼裏,楊義臣也是個值得相交的前輩。雖然對方的出身和閱曆與他差異很大,並且看事情的觀點也與自己每每相左。但難得的是老將軍很有心胸,從不依仗年齡和背後的家族來壓人。
兩個人迄今為止唯一的分歧在對待俘虜的態度上。流寇落到楊義臣手裏,下場通常隻有一個。這使得剿滅趙萬海的戰鬥拖延了很長時間,很多流寇見到楊義臣的兵馬投入戰場,寧可戰死,也不願放下武器成為俘虜。
李旭勸過楊義臣很多次,對方總是以佛馱也一手持經,一手持劍來回應。他不欣賞李旭的同情心泛濫,正如李旭不欣賞他的強硬。除此之外,兩人配合得倒是相得益彰。
正因為彼此之間相互信任,所以二人交流起來才沒有太多的繁文縟節。完全以武將的方式直來直去,不顧忌對方是否為偶爾的一言半語冒犯而耿耿於懷。
“李將軍年齡不大,胃口倒是不小!”楊義臣覺得李旭的回答很對自己脾氣,笑著評價。
“我希望一戰至少打出兩年平安來!當地百姓能過一段安穩日子,自然就不會輕易被流寇們協裹”李旭點點頭,坦然承認自己想來一場大的決戰。齊郡剿匪的經驗告訴他,隻有令流寇傷筋動骨,才能徹底斷了他們對地方的窺探。僅僅擊而走之,不會讓流寇們得到教訓。張須陀調任滎陽已經快兩年了,至今齊郡周圍還秩序井然,便是拜老將軍當日的威名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