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六一年三月,從金陵城下的敗績中緩過勁來的鄭成功,從金廈發兵進攻大員島,在與荷蘭人死磕了快一年後,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份,終於與荷蘭人簽下協議,放荷蘭人帶著槍械離開了據守的堡壘回到海上。
從那時起,荷蘭人就再也沒有回來了……
鄭成功和他的兒子鄭經隨後漸漸控製了大員島南部的一些地區,設立承天府,繼續打著永曆的旗號在那裏經營了二十多年。
就在趕走荷蘭人的當年,同年六月,鄭成功突然病逝,關於這一點,曆史有點撲朔迷離,咱們暫且不提。
繼位的是鄭經,在舊世界的曆史中,他與鄭克塽先後持續統治了大員島西海岸二十一年。
其間鄭家也曾有一些反遷海的行動,比如走私人口到大員,趁三藩之亂的時候打金廈泉漳等州郡。
在那段日子裏,由***硬生生地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內陸國,鄭家對麵的陸地沿海武裝力量幾乎就是空白,所以鄭家在大員島的日子過得挺逍遙,那裏發展得也很好,經濟繁榮貿易繁盛,大陸也時不時有少數不怕死的人駕著小船偷偷渡過海峽交易,據曆史記載,還真有這樣發財的人。
這個遷海令一直到鄭家覆滅的康熙二十二年才被廢除。
所以,從康熙元年開始到康熙二十二年,遷海令前後延續二十一年。
從舊世界的曆史記載上看,鄭經這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他的貿易船航線北至日本,南到交趾呂宋,成為這個海域的海上霸主,就連菲律賓的西班牙人都很忌憚他……
這裏還有一個曆史秘辛,當年,如果鄭家立刻對大清投誠輸款,大員島與大陸的曆史關係和曆史地位,很有可能變成差不多大清跟琉球國一樣。
大家對此不要吃驚,我也沒有信口開河,這是有雙方和談文書佐證的。
這裏我有從電腦資料室裏調出來的文本,你們看看,而且是在三藩之亂,朝廷已經打得差不多後,清廷給鄭家的正式詔喻:
‘……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令,而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發登岸,彼此齟齬。大員島本非中國版籍,而足下父子,自開荊榛。且眷懷勝國,未嚐如吳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彈丸之地,不聽田橫壯士逍遙其間乎?今三藩殄滅,中外一家。豪傑失時,必不思噓已灰之焰,毒瘡痍之民。若能保境息民,則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發,不必易衣冠,稱臣入貢可也。不稱臣,不入貢亦可也。以台灣為箕子之朝鮮,為徐福之日本,與世無患,與人無爭……’
看見沒有各位?這就是曆史的真相!然而鄭家卻沒有服從,不僅沒有回應,還繼續收容朱明皇室的遺孑,所以這個方案最後也不了了之。
當然了,現在看來,鄭經是犯了一個戰略錯誤,原因是他不僅高估了自家的實力和自己子孫的能力,也低估了滿清解決自己的決心。
結果呢,鄭經一死,子孫們想輸誠也有些晚了,那時姚啟聖施琅水師已成,大兵壓境,最後被迫簽訂城下之盟,隻剩下歸降一條路了。
所以說啊,各位,曆史是複雜的,有時候也很戲劇性,康熙是因為這些因素才撿了一個統一祖國的所謂曆史功績,而實際上,其背後是有很多不那麼能明說的原因的,總之,並沒有那麼高大上。
一句話總結,曆史其實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一貫的光鮮,所以大家看待曆史還是不要太天真,多數情況下,一切都是從利益算計開始,無論成功與否,不過是會再給這些利益算計再披上一個華麗的外衣,然後把這一切用華麗的辭藻改頭換麵包裝一番再寫在官史上而已。
所以說啊,你們年青人還是不要成天把那些什麼春秋大義民族大義之類詞掛在嘴邊,有激情有理想是好事,但大可不必動輒冠以一個高帽子。
其實啊,利益就是利益,欲望就是欲望,人性就是人性,良知就是良知!大家隻需要明明白白的說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