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鍾家老爺又補充道,其實這十二處地產早就由四家做主買下了,年前從喬家老太太口中得知朱博士熙園之議後,四家對此常有議論,這購買田產之盈虧,貌似全賴遷海令是否實施,然依某之意,這遷海令行也罷,不行也罷,吾等都應該廣購內地田產!無它,皆因年前澳洲所傳來的玉麥番薯荷蘭薯種子!此類作物既可飽饑民之腹,亦可釀酒獲利,且不拘田地瘠沃,皆可生長,此為大善之舉。
這時喬家老太太也接著說,又兩月前,次子販貨蘇祿與新欽州港,見當地農人種植一種叫落花生的作物,好奇詢問之後得知,此物可食用亦可榨油,後邂逅貴國安然商號當家人王先生,親送我家二公子數袋種子,有玉米、荷蘭薯、番薯也有落花生,這落花生,我觀之頗與西人早先販運廣州府的胡果相似,隻是西人所販胡果小而尖,王先生所贈之落花生果大而圓,後得知乃王先生親自培育所出,澳洲果然人才濟濟啊。
這時喬家二公子也說,王先生說過,此果一年一熟,不拘沙土旱地均可生長,果肉生熟食均可,亦可榨油,某那時便心生廣植之意,隻是決心未下,後知朱博士有內地置業之意,便與另三家商定了此事,如果朱博士認可,十二處莊園田地均可種植,不知朱先生意下如何?
當朱北國聽到玉麥番薯荷蘭薯----這個當時對玉米、紅薯和土豆的稱呼時,立刻感到這位喬老太太果然是見聞廣博,這是那三種著名的雜糧剛剛傳入東方時的叫法,知道的人很少,看來四家已經決定合作種番薯玉米土豆花生了,如果把深加工產業鏈也搞起來,比如釀酒、榨油等,這的確是個有相當利潤的生意----最重要的是,既做了生意,在內陸又有了一個合法的掩護。
看來澳門四家最終決心跟著澳洲人在內陸買田置業,但是他們已經意識到,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顯然,對於四家來說,這個投資的風險應該是降到最低了,哪怕是遷海令沒有實施,在這類土地上種花生玉米紅薯馬鈴薯也是一樁好買賣。
廣東一帶有大量的堿性紅土沙壤旱地,這類土地種水稻當然不行,但如果種植這些外來的雜糧則完全沒有問題,關鍵是這類土地非常便宜,當地人都看不上,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利用。
朱北國心裏清楚,其實,這裏麵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作物的種子品種,在這個年代,除了閩南瓊州那種土地資源貧瘠的地方種了一些番薯外,三大雜糧作物----馬鈴薯、番薯和玉米在中國東南沿海和少數內陸省份雖然有零星種植,但遠沒有普及開來,漢人的糧食觀念一直是稻、黍、稷、麥、菽,至於花生,就更晚了,現在是清初,在舊世界,到了清朝中期,花生對普通老百姓來講仍然是稀罕的食物……
朱、代二人從喬家回到熙園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朱北國在回熙園的路上,一直都在回答代小山的問題----全部是關於老王把種子提供給喬家二公子的事情,代小山擔心,老王這樣做會被家裏人詬病。
因為,大家公認的事實是:玉米、紅薯、土豆等這些糧食作物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就這樣給擴散出去了?貌似事先也沒有跟家裏人商量吧?
顯然代小山有點擔心這個,特別是火塘俱樂部那幫年輕人,他們對大清朝廷的態度是個什麼樣子大夥都很清楚,現在,老王居然就這樣直接把種子交給喬家,然後種到大清的地界裏了!那麼這些作物在內陸的普及豈不是要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