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
母親,林燕和我,我們一家三口開開心心的過大年。
溫馨、祥和。
家,永遠都是溫暖的地方。
母親已經六十七歲了,雖然耳不聾眼不花,畢竟老了,看著母親心裏有著欣慰也有著難受。
母親操勞了一輩子,現在日子是比以前好,可是母親也老了。母親受了一輩子苦累,現在雖然是安享晚年,但是作為兒子心裏還是有許多愧疚。
如果有能力應該把母親接到城裏,每天伺候母親,在她身邊盡孝,或者回到家裏娶妻生子,以盡孝道。可是這兩樣我都做不到,感覺自己挺失敗的。
我和林燕都想把母親接到城裏,買不起房子先不買,租個大點的房子把母親接去,可以天天見到母親,同時照顧母親。可是母親不同意,說自己歲數大了,到城裏住不慣,也不適應,要是在農村能活十年,到城裏也就活五年。
為啥?憋屈。
母親說:“不是說你們不孝順,也不是說你們不養活我,是我歲數大了,到城裏住不習慣,在農村待一輩子了,到你們城裏根本就住不習慣。趁著我現在還能動彈,自己能做口飯吃,不用你們管我,你們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比啥都好,我要是不生病長災的就是你們的福,我要是生病長災你們誰都消停不了。”
母親說:“我看我這倆年還沒事,你們就在外邊好好幹你們的,等我真動彈不動那天也不上你們那去,這幾個丫頭我上誰家誰都能養活我。老了,就不願離開這家,你們要是有錢了,誰養活我你們就給誰點錢,到時候丫頭行女婿興許不樂意呢,給不給錢那就是你們的事了,我也管不了。”
母親說的明白,我也聽得明白,作為兒子來講心裏很難把這個疙瘩解開,從小就受到養兒防老的教育,並且家家都是兒子給父母養老,沒有父母老了到閨女家去養老的。現在到我自己身上,母親老了卻不能在身邊養老,盡為人子女的孝道說啥也過不去。心想這要是在家跟前兒說個媳婦多好,自己在外麵打工掙錢,媳婦在家伺候母親,也是那麼回事,心裏也安。
想法是想法,實現不了。
首先林燕就不會回來在家伺候母親,不是說她不孝順,而是她放不下自己的工作。她要在城裏工作,如果把母親接到城裏去生活,她絕對是一個孝順的兒媳婦,會好好的伺候母親。要是叫她回到這裏有些不可能,除非她的家也在這裏,和周曉梅似的家就在這裏,那樣能安心在家伺候老人。
母親不到城裏去,林燕不到農村來,而我學的是廚師,想要掙錢就得在城裏,除非是不再做廚師,回家務農那還行。我要是不出去打工,現在開始在家幹也行,如果這樣林燕我倆就不能在一起,隻有分手。我那麼做對林燕來說我是自私的,對母親來說是盡孝道,但心裏也是不安。
說實話那是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無能為力。
那時候曾想過如果自己回家,不再出去打工會是什麼樣?憑自己的能力在家幹也能的挺好,也能過一場日子。
那林燕怎麼辦?
對不起人家,母親也不會讓我這麼做。
曾和五姐說過我的想法,五姐說不行,絕對不行,那不是人幹的事。
初一,照例去給叔叔嬸子拜年。
初二,大姐她們全回來了,秋萍和賀賀也來了,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的過了一天。
大姐有了兒媳婦,一家人過得高興。
二姐家秋萍在外麵打工,賀賀上學,轉年還要翻蓋房子,都是好事。
五姐家說也要蓋房子。現在五姐和公公婆婆在一起住,意思是在她家的東園蓋一處房子,給五姐一家三口人住,公公婆婆還住老房子,都在一個院套,兩個住房。
三姐家三姐的小叔子一開始養活老人,老房子就給了三姐小叔子。三姐家在外麵自己買的房子,現在三姐小叔子開始不養活老人了,三姐三姐夫就搬回老房子開始養活公公婆婆,公公去年去世了,剩下婆婆自己,今年三姐家在老院子翻蓋房子,準備好好收拾收拾。
四姐家是前年蓋的房子,四間北京平,在村裏也是數一數二的,就是四姐家太摳,隻知道關起門過日子,很少和親戚朋友走動,在村裏名聲不是太好。
總的來看家家都挺好,唯獨不行的就是我,我得努力。
頭幾年回來初二這天是我的批鬥會兒,現在好了,我有了對象,家也安穩,批鬥會自然而然的就取消了。
現在有一種感覺,好像我在家不在家開始沒人在乎了,我已經不再是家裏的重點,重點開始轉移到母親去誰家養老的問題上,並且爭論不休。
二姐說:“我看媽上我家最好,我家最心靜,沒老公公也沒老婆婆,就我們四口人,秋萍還在外麵打工。”然後對母親說:“去我家,我家就缺這麼個老太太。”
三姐反駁道:“去你家媽呆住了嗎?就你家,哼!二姐夫成天喝酒,媽就煩喝酒的了。”
二姐說:“叫他把酒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