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樓廚房裝完,師父也選好了兩個廚師,兩個砧板,兩個荷台。新上的菜品也定下來,一共就十道菜,主要是針對三樓包房客人的。
新上的菜品裏麵有海參、魚肚、蹄筋、駝蹄,這四樣都需要提前發製。
三天前我就開始進貨。蹄筋、魚肚、駝蹄已經發好,剩下海參再有一天也都發完。
師父上的新菜有兩道菜是“膩子”菜,很講究,一道菜“蝦茸鱸魚”,一道菜“芙蓉魚肚”,屬於功夫菜品,配製起來很繁瑣,先由我負責進行配製。
所有經營的菜品毛利都已經算完,師父對毛利率低的熱菜重新進行調整,調整分兩方麵,一方麵是將原有菜品的組成原料打亂,重新組合,在保證菜品口味的前提下提高毛利;一種是在客人能夠接受的情況下直接提高售價,達到52%的毛利。菜品毛利達到,那就看一個月的營業狀況,到月底進行核算,看看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提高整體毛利,賺到錢。
臨江軒的口碑很好,在省城是老店,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是餃子館第一家,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客源是不缺的。不賺錢那是管理不到位,管理一旦到位,賺錢是很容易的事。
可能是有了出品總監,同時建立精品廚房的原因,明顯的感覺到所有熱菜廚師炒菜水平提高了不少,這種提高是自動自發的提高。也就是說,現在廚師炒菜開始認真、嚴謹了。認真的對待自己所做的每一道菜,做菜時開始注意細節,注意火候,不再像以前那樣隻要把菜做熟就可以了。拿溜肉段來說,我看著就比以前好很多,至少能夠上桌了。
出品質量好就是好,客人是不會說假話的,最近三天收到的客人反饋是:菜比以前好吃了,樣子也比以前好看了。
說實話,菜品質量不可能不提升。每天一到飯口時間師父就穿好工作服,手裏拿著一雙筷子,抱著膀往出菜口那一站。熱菜廚房每出的一道菜師父都會親自品嚐,發現達不到口味標準的直接退回去重做。當有菜品被打荷人員從出菜口端回來的時候,所有廚師,包括砧板、打荷的都直勾勾的看著,看得製作這道菜的廚師有點臉熱發燒無地自容的感覺。
每次飯口忙完,師父把問題菜品集中起來,然後把製作的廚師召集在一起,在廚房裏現場解決問題。給他們講問題出在哪裏,怎麼解決,糾正錯誤,有的時候會親自上灶台進行現場操作,親自製作菜品,在做的時候一步步進行講解,做完了叫大家品嚐,然後告訴大家技術要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大家都受益匪淺。
師父講菜很精彩,和講故事似的,有時候配上他誇張的肢體語言,大家會開心大笑。也就是說講菜的講的非常精彩,聽著的聽的津津有味,不枯燥、不乏味,師父不愧是國家級一級講師。
每到講完菜最後時候師父都會說:“做工作需要有擔當,我們做工作不怕錯,怕的是明明知道錯了還不去改,繼續錯下去,那就完了。今天我們的菜品沒達到標準,就得為自己的錯誤買單,承擔自己的責任,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記住它,以後永不犯同樣的錯誤。一會兒,誰的菜品出現了問題,造成原材料浪費損失的,自己到廚師長哪裏簽單,不要不高興,這是一個廚子的職業道德。好了,去吧。”
師傅說完之後,菜品出現問題的廚師就主動的到廚師長那簽罰單,當然也有不去的,師父假裝沒看見,也不說明,這樣的廚師在師父那裏已經列入到黑名單之中。
在廚房的管理上最叫人頭疼的就是“簽罰單”。雖然“以罰代管”是最失敗的管理方法,但是對廚房來說還是很有效的管理方法。
怎麼說呢,廚房人員,包括我在內,普遍文化水平都不高,在二零零三年,那時候廚房人員的組成是這樣的。像我,屬於農村出來的打工人員,出來打工的原因是家裏窮,姊妹多,出來打工是一條出路。出來打工就想掙錢,不怕吃苦受累,隻要能掙錢就行,掙的錢越多越好。還有一部分是八零後,他們幾乎都是獨生子女,雖然家庭條件不是太好,但比我當初出來打工的時候好多了,家裏並非需要他們出來打工,是在家沒事出來鍛煉鍛煉,或者說是上學念書學習不好,考不上學,在家裏又嬌生慣養,爹媽管不了,就出來打工想要鍛煉鍛煉。像秋萍那樣隻是想出來打工幫著家裏解決困難的很少。這些孩子在廚房裏學手藝的心不大,主要是覺著出來就不用了受家裏爹媽管了,可以自己管自己,為所欲為了。你跟他們講道理他們聽不進去,當你要罰他們的時候才會有所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