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到十月一國慶節,飯店又該忙了。
秋萍打來電話,問我十月三號有沒有時間,如果有時間就代表她爸她媽去她處的對象家裏見見她對象父母,把這門親事定下來。我問她這事和她爸媽說了沒有,她說已經說完了,是她爸媽叫我去的。
十月一正是農村忙著收秋的時候,二姐和二姐夫沒時間過來見秋萍對象父母,隻有我代勞了。
除了秋萍這件事,廚師長也找我,說省城在國慶節期間準備舉辦“全國金秋餃子文化大賽”,臨江軒餃子館是必須參加的。參加是參加,但是需要在大賽會場布置一個展台,要我幫著找一個會大型雕刻的師傅來刻一組展台。
我跟廚師長說沒問題,問他什麼時候開始舉行大賽,廚師長說在下周周末,也就是中秋節前一天,一共舉辦三天。
我倒是會雕刻,但是雕刻大型展台還差很多,好在這些年認識不少廚師界朋友,其中就有一個雕刻比較有名的師傅。這位師傅姓張,炒菜中等水平,但是雕刻沒得說,蘿卜雕、泡沫雕、冰雕、麵塑都行。給張師傅打電話跟他說了這事,張師傅說沒問題,下周五過來開始幫著雕刻,周六就可以直接布置展台。
霍總準備叫我帶隊參加大賽,我沒同意,跟他說叫廚師長帶隊參加,這事我不參與。這事還是不參與的好,有時間還不如好好炒炒菜,把做菜水平提高一下才是正事。
要參加餃子大賽,並且還是全國性的,這幾天麵點組比較忙,都開始練習手藝。這回大賽不像以往的大賽,以往的大賽是去別的省市參加,這回是在家門口舉行,要是拿不到名次比較丟人,所以整個臨江軒從上到下都比較重視。
這兩天麵點組負責人李大山每天下班之後都在加班,指揮四個準備參賽的人員反複練習和麵、下劑子、擀皮、包製。
餃子大賽比拚項目有這麼幾項。
第一是和麵。在規定的時間內,每位參賽選手用一斤同樣的麵粉和麵,誰和的餃子麵達到的標準高誰就獲勝。
和餃子麵是個技術活,不是單一的把麵和水和在一起就可以了。俗話說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麵,一斤麵粉和多少水,加多少鹽都有說道。另外在揉麵上也需要技術,在和麵的時候首先要把補麵預留出來,因為麵和好之後開始揉麵,在揉麵的過程中需要加少許補麵,要是在和麵的時候沒有把補麵留出來,很容易在揉麵的時候出現粘連麵案子的現象,也揉不好。和麵高手和出的麵光滑有彈性,軟硬度正好,使用的時候非常順手。
和麵講究“三光”,就是盆光、手光、案子光。也就是說麵和好了,和麵的盆要達到光,幹淨;沒有剩餘的麵粉,手上沒有粘連的麵粉,要幹淨;和麵的麵板子上也是幹幹淨淨,沒有剩餘的麵粉。
一個好麵點師傅和麵必須達到這種程度,不能和個麵整的哪哪都是,麵盆上有麵,手上也有麵,看著不立整。
第二項是下餃劑子。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規定的克數下餃子劑子,誰下的又多又標準為贏。
一般一個餃子的劑子都在十三克左右,這麼大的劑子包出來的餃子大小正好,口感也好。都說大個餃子實惠,餃子個大是實惠,但是口感不好,餃子皮超出十三克達到十五克以上,就需要配十八克到二十克的餃子餡,這樣的餃子煮的時候餃子餡成熟時間要長,等把餃子餡煮熟了餃子皮就有點過火,吃起來沒有麵粉香味兒。
我見過下劑子最快的餃子工一分鍾下十三克劑子下了一百二十個,算是高手了。
第三項是擀餃子皮。
擀餃子皮絕對是一項技術活,餃子工的擀麵杖是兩頭尖的那種,需要雙手同時擀皮,一般的家庭婦女來不了這活,隻會用直筒擀麵杖來擀皮。雙手擀餃子皮是餃子工的必修課,這樣擀出來的餃子皮勻稱,中間有肚,在打餃子餡的時候餃子皮中間的肚可以撐開,使餃子皮薄厚均勻,在煮的過程中受熱均勻,成熟度能達到一樣。
不會雙手擀皮的餃子工開始學擀皮的時候會感覺很別扭,倆手使勁總使不到一起去,同時在倆手擀皮的時候兩個手的小手指頭要和麵板子進行摩擦,很容易就把小手指頭磨破皮,嚴重的還會出血,挺疼的。有經驗的餃子工會在小手指頭上纏上一個創可貼,這樣就不磨手指頭了。
厲害的餃子工雙手擀皮會同時擀出十二個餃子皮,一手六個。
雙手擀皮是餃子工的基本功。
第四項是包餃子。
包餃子比的是看誰包的又快又好。包餃子的好與快取決於兩個方麵,一方麵是餃子工的基本功是否紮實;另一方麵是餃子餡。如果包豬肉酸菜餡,那一般的餃子工包的都包的挺快挺好,要是素三鮮餡就不好包了,因為素三鮮餡比較散,包不好就會出現餃子皮上有韭菜葉的現象,同時還不好往餃子皮裏打餡,這個時候就看出餃子工平時的基本功來了,基本功好的餃子工包的就又快又好,等差一點的餃子工包的就比較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