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盛夏,高一的時光也在最後一門地理考交卷鈴聲響起時緩緩落下帷幕。沈枝收起草稿紙,蓋上筆帽,走到走廊過道專門用來放置學生物品的課桌上拿起那個澈綠的雙肩包抱在胸口,腳步緩緩地走向教室,與身旁迫不及待趕回教室的同學形成鮮明對比。
剛走到樓梯口,便聽到身後傳來發小袁君離的聲音:“小枝,等下一起去食堂呀。我先去放個書包,你在你教室門口等我。”
“噢,好的。”沈枝應聲道。
沈枝從小和袁君離一起長大,關係不似親人勝似親人。兩人本來家都住在蘇城的永昌區虞張組,兩家相隔不過300米。
虞張組家家戶戶關係都近,清朝時期是一個祖宗。一年四季大門不關也無需擔心家裏被賊惦記。
小時候,村裏的小孩子流行建師門,袁君離憑借開朗、歡脫的個性首當其衝,成為師門的老大。而作為其最好的小姐妹沈枝,也順理成章的成為師門老二,體驗了一把當官的快樂。
兩人雖愛玩,倒也沒耽誤成績,小學時期末年年拿金銀獎,又爭氣的考進安代中學最好的尖子班。中考時也沒讓大人擔心,考進永昌區第二的錄慕高中。整個村就沈枝,袁君離還有橋頭陸家的陸川,和田西梗上的薑樂賓考上了。
沈枝初三畢業時,在政府安排規劃下虞張組列入拆遷小組名單。次年冬,沈枝全家入住安置小區朗成花苑36幢,袁君離家則住在64幢。當時村上的人家都被拆遷安置規劃入住在朗成花苑。
那年春節沈枝全家也都在朗成過年,雖然入住新房高樓,沈家全家都感到新鮮與歡喜,但層層高樓似乎也讓原本平鋪的鄰裏關係變得不像以往那樣親密。
以往過年,哪家有大壽的,便提前吃過年夜飯趕往壽星家祝壽,老壽星給每個來拜壽的小孩發個小紅包,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年味濃鬱到四處漫溢。
但那一年的春節,似乎沒有往年那麼快樂與無憂,或許,真正徹切能成為過年的主角,已經在光影匆匆的流逝下,悄悄更換了主演。
不過,朗成花苑的地理位置還不賴,劃入到了永昌區排名第一的高中:春申高中學區範圍內。袁爸立刻在“虞張人民一家親”微信群內聯係到沈媽、陸爸和薑媽討論孩子們的上學問題。
袁爸:兄弟姐妹們,迫在眉睫呀。咱說孩子們到底要不要轉到春申高中讀書?
薑媽:我還想問你呐,袁老哥。都跟孩子他爸討論一星期了。你們都咋想的呀?
陸爸:我想著還是得給轉學。雖說孩子們自己爭氣給考上了錄慕高中,但教學質量畢竟比不上春申。現在安置小區在學區範圍內,頂天的好機會可不能浪費了。
袁爸:說是這麼說,這不怕孩子們不適應。畢竟都上了一學年,突然轉學老師同學都得重新認識。
沈媽:得轉。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上一會日子孩子就能適應。何況他們四個呢,有照應。
陸爸:沈枝媽媽的想法我讚成。雖然說錄慕高中的教學質量不錯,但跟春申高中相比還是略微遜色的。孩子們以後是跟全國的學生一起競爭,咱們的眼光要放遠一點。
薑媽:對!去年錄慕高中的重本率比春申高中低了30。
袁爸:行,孩子學習是大事,轉學耽誤不得。
於是四位家長一拍即合,隨即決定轉學。春申高中距離朗成花苑大概15公裏的路程,開車得30多分鍾。其實也不算遠,但考慮到孩子們學習緊張,還是怎麼上學變成家長近期一大難題。
在經過長時間討論後,陸川和薑樂賓都跟爸媽說明決定住宿。袁爸擔心袁君離一但住宿,脫離袁媽管教會整天把心思放在看小說、聽音樂、追星上,於是決定每天早晚接送,累是累了點,但就這麼個寶貝女兒。再說女兒得衝刺高考一同陪沈枝奮戰兩年。
沈枝家還沒有汽車,也不是買不起,主要是沈爸沒有駕照。年輕時學了兩次駕照,第一次學到一半駕校老板卷款逃跑。第二次剛開始學沈爸就臨陣脫逃,理由是害怕開車上路。沈家自然不放心沈枝一個人住宿,高中壓力大還得自己洗衣物,一星期才回家一次營養也跟不上。
於是沈媽決定在春申高中旁租一間房陪讀,為了女兒累點也無所謂。
【作者題外話】:如果我們不能在見麵,那你也一定要平安。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