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第三章 浮華 (四 上)(1 / 3)

第三章 浮華 (四 上)

如果石瓚和殷秋兩個在探聽敵情方麵再多下一點兒功夫的話,他們絕對不會輕易地選擇出關野戰。李世民所部飛虎軍的確隻有三千人,人數不及虎牢關援軍的十分之一。但這三千人,卻是李世民花費數年時間,參照塞上虎賁的模式辛苦打造出來,與竇家軍那種發一匹馬就算騎兵的模式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想當年,李淵奉命坐鎮隴西。被突厥人日日騷擾。而朝廷的精力主要放在遼東方向,根本無暇西顧。作為大隋皇帝的重點防範對象,李淵不敢大舉招募鄉勇,保家衛國。不得己,隻好命令李世民、長孫無忌二人於被突厥人逼迫得無家可歸的塞上流民當中,征募願意報仇者。

經過精挑細選,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二人選出來的戰士不足五千。卻個個懷著深仇大恨,悍不畏死。李世民在荒漠綠洲中將他們訓練了一個冬天,然後換上突厥部落的裝束,殺入草原,以血還血。這支部隊手段狠辣,來去如風,很快就令塞上諸胡談之色變。而這些習慣於劫掠的胡人卻一直以為,打劫他們的是突厥某個特勤麾下的私兵,有冤無處申,有苦不敢訴,隻得打落牙齒往肚子裏吞。

所有劫掠來的財富,李世民分文不上繳家族。全部換了鎧甲、兵器,重新投入到隊伍建設當中。為了給家族增添一支在亂世中自保的力量,李淵也是大把大把,不停地朝這隻部隊中撒錢。憑借著充裕的資金和日日不斷的實戰演練,一個春天下來,這支隊伍便脫胎換骨。

參照古人“虎豹騎,“白耳兵”的舊例,李世民將自己的隊伍命名為“飛虎軍”。當飛虎軍初具規模後,便不滿足於襲擊那些四處遊牧的小部落,而是開始把突厥人的劫掠隊當做主要針對目標。

由於“飛虎軍”也身穿黑衣,頭戴皮帽,外觀跟突厥狼騎毫無分別。每每與出來“打草穀”的突厥狼騎遭遇,都被對方當做為自己人。對於這些江湖同行,李世民采取“大則避之,小則擊之”的原則,每次出手,務求必中,並且戰後從不留活口。

吃了虧的突厥人不清楚自己是被李淵敲了悶棍,還以為是同族勢力強大的部落下手相殘,哭喊著求始必可汗主持公道。接到下屬部落的投訴,始必可汗也無可奈何。所謂大突厥國,向來就是若幹部落的鬆散聯盟。部落之間奉行狼群規則,強者為尊,弱者毀滅,互相之間的攻殺幾乎每日不斷。即便是阿史那家族的眾位兄弟,彼此間下黑手,使絆子的事情都沒停歇過,隻要做完後吃幹抹淨,誰也說不出個道道來。

眾部落無奈,隻好盡量不靠近大隋邊界。但依舊免不了時時被襲擾,牛羊、馬匹損失無算。直到李淵被調往河東,隴右諸胡的災難才算結束。可李淵卻不敢讓自己辛苦的利刃藏在家裏生鏽,理順河東官場後,立即將飛虎軍派出去,拿盤踞在鄉野間的土匪流寇磨刀。

也就是前後半年光景,盤踞在上黨、太原、附近的流寇土匪就被清理了個一幹二淨。就連張金稱麾下的肱骨王麻子,也被李世民抓住砍了腦袋。隨後又經過兩次長城之戰,飛虎軍被磨礪得愈發精銳。可以說,放眼天下,除了虎賁鐵騎、博陵輕甲之外,已經沒有第三支騎兵,野戰能與飛虎軍抗衡。

即便麵對前兩者,李世民心裏也不甚服氣。在他看來,虎賁鐵騎已經步入暮年,從主帥到士卒都早已不複當年之勇。而李仲堅麾下的博陵輕甲,由於其主帥的目光短淺,最近五年裏就沒休整過。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跟不同的敵人而戰,從塞外打到河南,從河南又打到塞外,即便是精鋼鍛造,也磨得脆弱不堪了。

唯獨飛虎軍,主帥跟將士一樣年青,一樣豪氣幹雲。隨著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羅士信這批絕世勇將的加入,這支隊伍注定要散發出奪目的光芒。之所以不像前兩支隊伍那樣被人矚目,是因為其以往的戰績都被可以隱藏起來,無法公示於人而已。但這次,飛虎軍已經不需要繼續韜光養晦了,石瓚和殷秋所部竇家前鋒,將成為替飛虎軍揚名的第一塊踏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