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第三章 浮華 (六 下)(1 / 3)

第三章 浮華 (六 下)

正如右仆射裴寂所料,剛剛奉命收攏兵馬回到洛陽城內,程名振立刻去麵見李世民,為自己當日在竇家軍旗下的故交尋找生路。

但他之所以這樣做,卻不完全是因為念舊。而是心裏一直懷著某種難以言明的負疚,希望自己能做些事情彌補。

他跟竇建德已經恩怨兩清,所以對竇家軍的覆滅不報半點兒同情。但是,他卻沒想到石瓚會死,更沒想到石瓚會死得如此慘烈。按照羅士信在戰後的說法,石瓚當時是“自殺”的。在明知道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帶著著十幾名親信,飛蛾撲火般逆衝**。直到把身體內最後一滴血流盡,才睜著眼睛仆倒。

“是條漢子!”私底下,羅士信如是評價。帶著幾分欽佩,同時也有幾分困惑。

明眼人其實都知道,大唐一統四海隻是個時間問題。像石瓚這種既非竇建德嫡係,又跟大唐沒有怨仇的草頭王,根本沒必要為竇建德殉難。隻要他們肯投降,哪怕是在兵敗之後,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降,按照大唐的慣例,都會被授予一官半職。憑著手中的官爵,他們回鄉下去,不難做個富家翁。如果還想馬上取功名的話,隻要肯盡心替朝廷出力,幾年過後,熬成個一方總管也不算什麼稀罕事。

同樣作為領兵大將,在李淵麾下,可比竇建德麾下舒服得多。首先,軍械、輜重、糧草、補給樣樣不缺。其次,將士們的薪俸、餉銀也絕無拖欠。如果能混得再好些,像王君廓那樣混成太子嫡係的話,連明光鎧、連環弩這類的寶貝都可以成車成車往軍營裏拉。全軍上下武裝到牙齒,再不會像當年一般,讓弟兄們拎著把鐮刀就跟人去搏命。

然而,石瓚卻選擇一條絕路。他寧可戰死,寧可將憑著手中殘兵換取官職的機會送給竇建德派來的監軍張說,也不肯低下其驕傲的頭顱。

他死了,死得轟轟烈烈,一了百了。卻把無盡的愧疚和困惑,留給了曾經跟他並肩而戰的同伴,留給了一位心智絕算不上堅韌的老朋友。

程名振不知道石瓚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在聽聞駐守虎牢關的是殷秋、石瓚這兩位故人的消息之後,他還私底下妄想過,秦王李世民久攻虎牢不下,由自己出麵跟石瓚套套交情,勸對方獻關投降,為石瓚自己,也為其麾下換一條相對安穩的歸宿。誰料想,還沒等他把給李世民的請纓信寫好,虎牢關被攻破的捷報已經傳來了。緊跟著捷報之後的,是石瓚慘烈的結局。

是他對不起石瓚。如果不是他向李世民建議先集中兵力對付竇建德的話,石瓚也許不會死得這樣慘。雖然,在向李世民獻計時,程名振根本不知道竇建德會派石瓚和殷秋二人打鬥陣。

我未殺伯仁,伯仁因為而亡。懷著中愧疚的心情,程名振在洛陽戰役結束之後,便立刻致信給李世民,希望對方能念在竇建德麾下那些將領都未犯過什麼大惡的份上,網開一麵,給眾人一條活路。為此,他願意付出任何代價,甚至可以拿自己的功名來換。隻要秦王殿下肯點頭,他將一輩子心懷感激。

李世民非常大度地接受了這個要求。沒有讓程名振折換功勞,也沒有趁機要挾,讓洺州營旗幟鮮明地倒向自己。而是給程名振布置了一個任務,去勸說那些被俘者,隻要他們肯發誓今後永遠做大唐的良民,便可以既往不咎。

這個條件給得實在是寬鬆,令程名振喜出望外。誰料想,在他將好消息帶到洛陽城內的囚牢時,卻換回了一堆鄙夷的白眼。

已經向大唐服軟者,早就服軟了。除了差點將自己殺死的單雄信之外,李世民放過了一大批肯改換門庭的敵方文武。說來奇怪,王世充麾下的官員個個飽讀詩書,卻無人記得“忠義”兩個字。聽聞自己能死裏逃生,立刻跪地叩謝大唐皇恩浩蕩。偏偏竇建德麾下的那些大字不識幾個的鄉巴佬,卻大多生就了一幅臭脾氣。寧可陪著竇建德一道去死,也不肯接受秦王殿下的施舍。

“此番兵敗,是大夏國實力不如人,並非諸位運氣太差的緣故!”望著那一雙雙充滿譏笑的眼睛,程名振心裏突然有點兒發虛,咽了口吐沫,艱難地勸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