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受了太上皇的旨意。”
“恩,不足為奇。竟做了幾十年皇帝,宮闈中的事,他看得多了。想必是知道了些什麼,所以派人保護你,也或許,還想多知道些什麼!”
“你是說邊令誠?”
“是啊。當初在潼關,他奉旨殺了高仙芝、封常清。傳言是他在上皇麵前構陷二人罪責,使得上皇下了那道旨意。但真實的情況,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臨陣殺帥,的確是兵家大忌!”
“是。你想啊,上皇也是繼太宗以來,最有作為的皇帝,文治武功,英明神武,怎麼會——”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怎麼會犯下臨陣殺帥的低級錯誤呢。
布衣,沒有說完。但廣平王心裏明白,天寶末年,上皇的許多行為,都超乎人們的理解。
“當時,意見駁雜,我等也是舍本逐末,一味為了爭論而爭論,結果並未保下高仙芝的性命。然後,又是哥舒翰兵敗潼關,大唐一下子,好像在虎狼麵前,敞開了胸懷一般!想來傷心、歎息!”
“山人這些年也一直在思索此事。知道佛家密宗、道家中,都有用藥物使人迷幻本心的法子。”布衣,話又說了一半。
“這個——”廣平王陷入沉思,沒能繼續說下去。
“倒也無妨,解鈴還須係鈴人,既然邊令誠回來了,自然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倒是你,覺得這一行如何?”
“本王這一行,雖然到了長安,卻還沒走出那一線天啊!”
“哈哈,王爺有這等悟性,山人就放心了!凡事小心應對,總有豁然開朗的一天。”
“都不知道要應對什麼,如何應對?還請先生賜教。”
“朝堂上,關於王爺和建寧王誰為太子的事,已經議論很久了。”
“李倓,任俠率直,剛正不阿,謀略過人,許多地方是我這個做兄長的不能比的。想來,他也不會因為這些流言,而與我生出什麼嫌隙!”
“建寧王自然不會。不過,他多次向皇上訴說李輔國剛愎專權、欺壓忠良,早已為李輔國所不容啊!”
“他還能怎樣?”
“他和張皇後,向皇上進言,要任命建寧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你做太子。”
“啊——,先生,此事當真!”廣平王不由低聲驚呼!
“當真。”
“這豈非是一石二鳥,連我兄弟二人一齊殺了便罷!歹毒啊!”廣平王冷汗直流。
“你放心。皇上,跟我談了此事,我便以太宗兄弟的舊事講給他聽了。他自然明白。隻是,王爺兄弟,日後還是要多加小心!”
太宗舊事,說得便是玄武門之變。
當年唐高祖李淵,舉兵太原,建立大唐的基業。當時,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因此允諾李世民,功成後立其為太子。
後來,李淵稱帝,卻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以李世民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掌握兵權。
在秦王李世民逐步平定四方、剿除割據軍閥的過程中,功勳也越來越蓋過做太子的兄長。
結果,令得兄長猜忌、弟弟不服。太子李建成聯絡齊王李元吉,一起排擠李世民,李世民召集幕僚構陷太子謀反。
最終在玄武門,李世民設下埋伏,親自射殺了自己的兄長和弟弟。
這些廣平王都是知道的。他心裏也明白,如果自己成為太子,建寧王做了天下兵馬大元帥,兵權在握、功勳卓著,難保日後兄弟二人不會血刃相見。
“多虧先生了!先生真神人也!”廣平王發自肺腑的感謝眼前這位布衣先生。
久居深宮的廣平王,近年來最為快樂的日子,莫過於同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等人在一起的時光,雖然終年征戰,卻有感於他們的率直、忠誠,令自己十分的快慰。
再則就是同眼前這位布衣在一起的時候。
他學識淵博、心思如海,卻又不同於那些酸腐的儒生,他的智慧、真誠、曠達,在這座充滿了血雨腥風的皇城裏,給廣平王帶來許多的光明和快樂!